|
著者:[美]漢娜?阿倫特 著,杰羅姆?科恩 編
|
◆ 編輯推薦
過去不再啟示未來,人心在昏暗中徘徊。這是一本經典,但更是今天的應景之作,昆明暴行,再一次讓我們看到,就像“你永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一樣,你也“永遠不能指望一個拒絕思考的人擁有良知”。
★ 漢娜?阿倫特集中回應“平庸之惡”,反思道德崩潰年代的個人抉擇。
★ 《責任與判斷》中文修訂版,首收中研院研究員蔡英文專文導讀:阿倫特為文一向關注現實的政治與道德的重大議題,文章的肌理糅合了冷靜之概念分析與思辨的熱情,因而帶有相當大的思想激勵。
◆ 內容簡介
沒有人比阿倫特更了解:20世紀的道德大崩潰,不是由于人的無知或邪惡,未能辨別道德“真相”,而是由于道德“真相”不足以作為標準,評判人們當下可能做出的事情。
道德需要重建,而重建道德的前提是社會中的每個個體,能夠反抗道德崩潰時代平庸之惡的引誘,不放棄思考,不逃避判斷,承擔起應有的道德責任。
本書收錄的文章,主要是艾希曼事件之后,阿倫特對于“平庸之惡”的回應,以及對納粹猶太屠殺的評論。在這些文章中,阿倫特深入探討了與平庸之惡相關的政治與道德問題,如“極權統治下的個人責任”“集體責任和個人責任之間的關系”“思考與道德之間的關系”,等等?!斑^去不再啟示未來,人心在昏暗之中徘徊”,在人心無所依傍的時代,阿倫特犀利的視角和關切,為我們思考個人處境和選擇立場提供了富有啟迪的抓手。
◆ 作者簡介
她擁有比男性進化更好的女性心智;她是影響世界一代人的精神導師;偶像級女性思想家。她超越自由與保守,在主義之外,對政治保持獨立省思;她追隨蘇格拉底和康德,撥開歷史黑暗,尋求政治人的根本立場。她痛批極權主義根本的惡,更擔憂普通人的惡之平庸。她不是道德學家,她只是提醒世人,要追隨自己的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斷。她是漢娜?阿倫特,一位因獨立精神而被世界敬仰的女性思想家。
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1906—1975)德裔美籍哲學家,20世紀重要的政治理論家、思想家,與西蒙娜?波伏娃、蘇珊?桑塔格并稱為西方當代最重要的女性知識分子。曾師從海德格爾和雅斯貝爾斯,在海德堡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后擔任芝加哥大學、社會研究新學院教授。阿倫特一生致力于考察現代社會中的政治問題和人的政治行動,并對美國政治現實和猶太問題有著大量極富原創性的洞見。
主要著作:《極權主義的起源》《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人的境況》《過去與未來之間》《論革命》《共和的危機》《猶太文集》《心智生活》《康德政治哲學講稿》等。
杰羅姆?科恩(Jerome Kohn)
New School阿倫特研究中心主任,阿倫特和布魯歇爾夫婦遺稿保存人,曾長期擔任阿倫特助手。
◆ 目錄
序言
◎第一編:責任
獨裁統治下的個人責任
論道德哲學的若干問題
集體責任
思考與道德關切——致W.H.奧登
◎第二編:判斷
反思小石城事件
《上帝的代理人》: 因沉默而有罪?
審判奧斯維辛
報應降臨
在中國,為何要讀阿倫特?
在當下中國,我們為什么要讀阿倫特?阿倫特在中國為什么這么重要?除學術研究之意義外,這一問題更多地是針對阿倫特在中國當下的現實相關性。
當前中國處于改革開放深入推進的轉型時期,就政治發展而論,我們的根本任務,以北京大學李強教授之言,大體包括兩個步驟,第一步是破除舊有的全能主義政治體制,構建基于職能分殊之上現代國家,第二步是把現代國家建立在民主的基礎之上。筆者嘗從阿倫特思想中汲取靈感,在李教授所說的兩步基礎上再加了第三步,即大力拓展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空間。第一步的核心是群己權界,第二步的核心是民主,第三步的核心是公民理想。
其實,在當下中國語境中,阿倫特的意義不僅與第三步相關,與其他兩步也有密切的關聯。例如:阿倫特的極權主義論說對于我們消除全能主義體制后遺癥仍有不可或缺的意義;阿倫特所言的“開新”、“行動”為政治發展提供了動力,這對于國內學人所提到的“政治體制改革”動力不足的問題來說,可謂對癥下藥;阿倫特提到的“寬恕”,對于構建和諧社會,解決國家統一等重大政治問題,具有重要指導意義;而她對“權力”與“暴力”的區分,對于我們反思現實生活中存在的某些“暴力迷信”,動輒防暴警察出動等做法,亦具重要意義。可以說,在“破”與“立”兩方面,阿倫特都是我們可靠的朋友。
當然,強調阿倫特政治思想之中國語境中的意義,并不是說要將阿倫特的思想簡單地套用于中國的問題,阿倫特也無意于給我們要解決的實際問題開藥方。我們要做的當是把握其學說之真精神,以期從中獲得可能的靈感。阿倫特強調在不同現象和不同概念間進行嚴格的區分,提倡擺脫意識形態的束縛去思考,提倡跳出“主義”之爭去直面現實,不唯上,不唯書,這和中國“三十年”推進改革開放背后的實事求是的精神是一致的。阿倫特既關心現實政治,又與政治保持適當的距離,在此意義上,阿倫特或可成為當代中國學人思考現實政治問題時參照的榜樣。
近日,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政治學系副教授洪濤,以及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副教授王寅麗做客季風書園,與廣大青年讀者一起探討阿倫特思想的價值。
反思歷史,疾呼個體判斷能力
如果說之前國內讀者還將阿倫特視為一位學院派的哲學家、一位在思想領域中的孤獨沉思者的話,那么近來人們開始更多地關注阿倫特對極權主義的批判,尤其是她對于“惡”的平庸性思考。
阿倫特是一名政治理論家,也是一名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活躍在美國文化圈里的公共知識分子。這尤其體現在她的文集《共和的危機》以及授課筆記《康德政治哲學講稿》中。其中,1972年出版的文集《共和的危機》,見證了20世紀60年代越南戰爭、學生暴動、黑人民權運動以及70年代前期以美國為首的世界性動蕩,是阿倫特對美國政治現實的直接反應,也是她將理論思考應用到現實政治中的體現。
《康德政治哲學講稿》 則通過對康德的“判斷力”概念的探討,以解決人對于公共政治行動的判斷問題。這份講稿是1970年阿倫特在紐約社會研究新學院的授課稿。這一時期的阿倫特,已經度過了因報道納粹戰犯艾希曼的審判而處于公共輿論風口浪尖的時期,但是她對于艾希曼的思考,卻沒有停下,艾希曼事件反而變成了一個契機,促使阿倫特開始思考何為“平庸之惡”。在達到很高文明程度的20世紀西方社會,作為極權主義的“絕對的惡”,為何依然能夠獲得如此深遠的傳播力?受審的艾希曼給阿倫特提供了這樣一種解釋,那就是現代人因喪失真正的思想能力、因放棄道德判斷和行動判斷的責任而導致的“平庸之惡”。
現代性危機源自公共空間的閉合
王寅麗在當天的講座中特別提到了阿倫特對于極權主義的看法。在王寅麗看來,阿倫特認為以納粹為代表的“極權主義”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壞政府”,它并不是為了滿足功利主義的目標,二戰集中營里的所有經歷,都讓阿倫特意識到極權主義不是為了創造價值,只是為了消滅人格?!鞍愄卣J為在這樣的情境當中,恐怖不再是手段,而是目標,不針對任何人種,只是為了消滅人格和個性?!蓖跻惐硎?,這種消滅先后表現在消滅法律上的人格,消滅道德意義上的人格等各個方面,最終以達到徹底消滅個人差異的終極目標?!斑@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傳統意義上政府所堅守的所有底線都會被消除,政府被充當為資本主義服務的工具,而公民的道德意義將全部消失。”王寅麗坦言。
洪濤認為,阿倫特并不是一個學院派,她直面現實的社會問題,對于極權主義的認知也是出自親身經歷,而絕不僅是思想研究和哲學研究。阿倫特本人經歷了極權主義的苦難,但她對其的反思并沒有局限于個人的遭際,與此同時,她也比較少受意識形態的左右。“這些都讓她更深刻地看到極權主義的本質,會視其為一種現代所特有的現象,是西方現代性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后果,一種現代性的危機。”
“阿倫特認為極權主義陰魂不散,納粹和法西斯只是一種拙劣的表現。我想,極權主義是完全可能以更優雅的方式降臨到我們周圍,而我們卻一無所知?!痹诤闈磥?,盡管喬治?奧威爾的《1984》以及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里所談到的“極權主義”,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但只要它們都具有“公共空間絕對閉合”這一共性,那么其本質都是一致的。
恢復公共空間,要求公民積極實踐
正如洪濤所言,正是基于極權主義這一現代現象,阿倫特才會在實踐訴求中尤為強調公共空間的恢復和開放,尤其強調營建公民言行的公共空間。而在這一過程中,她深刻地認識到了公民作為個體,其思考、實踐、獨立判斷的價值與意義。
對此,王寅麗向廣大讀者推薦了阿倫特所著的《人的境況》一書。她特別提到書中對于人的行動的揭示,即每一個人的誕生都會給世界帶來新的可能性、開創新的意義、開辟新的空間; 每個人的行動都是不同的、復數性的,每個人視角不同,需要不斷地進行論辯與溝通,這樣才能成為多樣意義深發的源泉?!跋胍獙崿F這兩種關于人的思考的原創性價值,需要建立公共領域的穩定自由建制,也需要將‘公領域’與‘私領域’嚴格區分?!蓖跻惐硎荆挥羞@樣,才能使得整個社會趨于理性,避免罪惡,進而產生更為正義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