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分數的狂熱膜拜,使我們忽略了太多不該忽略的東西。挫敗感本已經使“差生”苦不堪言,遭白眼又給他們的傷口撒鹽。我們常常納悶兒,為什么越是“差生”毛病就越多——抽煙、上網、逃課、出走……而“標簽效應”告訴我們: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簽時,他就會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簽內容相一致,而這也正是“差生”被稱作“差生”之后越來越差的原因。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創辦了“波爾塔瓦幼年違法者工學團”(后更名為“高爾基工學團”),“工學團”的學員全都是失足少年。一個后來成為馬卡連柯得力助手的學員卡拉巴林這樣回憶道:“馬卡連柯注意到我的人格,可是那時,我自己還不知道什么是人格。這是他對我的第一次溫暖的、人道的接觸。”就是憑著這種“溫暖的、人道的接觸”,馬卡連柯創造了教育的奇跡。當年那些失足少年,被他成功塑造成了專家、學者、干部、國家勛章獲得者和衛國戰爭英雄。
沒有誰不喜歡這樣的句子——“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但是,我們不妨想想看,如果“差生”今天收到的只有歧視與侮辱,那么,明天他奉還社會的,除了冷酷與怨恨還能有什么呢?智者說:“源頭之石,改變了河流的走向。”愿那幸運地做了“源頭之石”的人意識到自己存在的意義,意識到自己對于河流的意義,意識到河流對于大海的意義;愿每一條河流在回望迢遙來路的時候都能夠深情地說:“感謝那源頭之石,賦予了我有尊嚴的流向。”(作者:張麗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