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影院/中文字幕99/91青青在线视频/精品国产高清毛片

您好,請選擇問題分類進行咨詢。
聯系電話
010-64938082
首頁 > 千秋書院 > 歷史長廊
瀏覽:3378次發布時間 : 2015-06-24論中國古代工匠精神的價值意蘊

中國古代的技術文明非常發達不僅散見于像考工記》、《氾勝之書》、《齊民要術》、《天工開物等這樣的典籍中,外國學者筆下的中國古代技術文明也是令西方高山仰止。著名的李約瑟之謎中提出的為什么14 世紀的中國沒有發生工業革命,映射出我國在14 世紀就已經具備了17 世紀西方工業革命發生所具備的一切條件,并提出在科學技術發明的許多重要方面,中國人成功地走在那些創造出著名希臘奇跡的傳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擁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財富的阿拉伯人并駕齊驅并在3 13 世紀之間保持一個西方所望塵莫及的科學知識水平[1]這足以表明中國古代技術文明的輝煌。但同時,由于我們的社會制度等原因中世紀結束時已幾乎停止了向西方傳輸技術和思想并自那時起一直在吸納西方的技術和思想[2]因此,對于我國古代技術文明及其創造古代技術文明輝煌的工匠精神的哲學思考,無論對于當前職業教育的發展, 還是回應全球技術危機的現代性難題都有一定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善美境界中國古代工匠精神的價值追求


所謂善美境界是指由于物質生產科技文明的相對不發達而出現的美為善所統攝的文明狀態[3]對于我國古代技術文明而言一方面籠罩在以儒學為核心的東方文化之下,政治倫理文化始終是文化的主流,因此善美關系表現為文道關系文以載道是主導性理念;另一方面,善美階段的存在與物質文化發展的水平息息相關,由于古代科學發展水平相對不發達,故在求真方面并未得到豐富的發展,雖然存在真善美原初的統一但卻以善對美的統攝和善美的結合最為突出因此中國古代工匠精神的善美境界可以歸納為兩點一是真善美的原始統一二是美以善為準繩前者是古代技術文明的背景,后者是中國古代工匠精神的靈魂及古代職業教育的精神主題


真善美的原始統一


原始文化中從粗糙、不規則的打制石器過渡到光滑勻稱的磨制石器食草木之食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禮記·禮運》)刀耕火種的農業方式;未有麻絲衣其羽皮(《禮記·禮運》)嫘祖始教民育蠶,治絲繭以供衣服(《通鑒綱目外記》);從簡單的石器、骨器木器等工藝制作到復雜的制陶、紡織、房屋建筑、舟車制作等原始手工業都體現了原始人類真、、美完整樸素的統一及進化。但總的說來,在這種樸素的統一之上,人類文明的原初目的是族類的生存如中國氏族社會的陶公陶氏、繩工索氏、神農氏釜工氏、巫氏、卜氏屠氏都以生活技藝為姓氏家族的命運與勞作性狀緊密相連


隨著原始社會發展到高級階段的時候,人與人之間自由、平等的狀況必然會被打破。進入氏族公社后掌握生產技術的人被推舉為部落首領,相傳在五帝時期以部落首領為代表的職官開始出現,依托血親關系的世傳家學逐步發展,夏商周時期培養百工的手工業職業教育開始萌芽;同時,三皇五帝開始,圣人文化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底色如舜帝文化精神之魂被稱為德為先,重教化,史學家范文瀾列舉的受祀的祖先神神農、周棄后土、、黃帝、、冥等皆品德高尚,功勛卓著[4]。原始教育生產與生活屬性逐步浸染并凸顯道德特征的精神走向,原始文化的崇德尚賢成為中國工匠精神倫理走向的源泉


是古代工匠精神的價值追求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乃是教人如何做人,道德二字正是其特殊精神之所在,恰恰囊括了道德的內涵[5],與人為善、止于至善、為善最樂眾善奉行被看成是最高德行和最后原則。中國傳統文化對中華民族的民族心理產生著深刻的影響,它凝結成中華民族的一種特殊的文化烙印,直接映射到中國教育的思想發展中。中國工匠作為中國古代社會的無權階級,訓育的過程無不信奉和追隨著這一精神主題。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體現出一種道德的人本主義,這種人本主義既不同于西方中世紀占統治地位的神本主義,而且也和西方近世的強調個人解放的人本主義有所區別。首先它強調的是關系中的人,明人倫為目的的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離婁上》)的道德觀念,成為古代職業教育道藝學習、考核、選拔等的重要參考前提其次,是關系中的核心,強調天人合一。它一方面用人事去附會天命,要求人替天行道;另一方面又往往把的道德性加之于使成為理性的、道德的化身天理的基本內容則是仁、、、信等至善的德行,而中國人對這些心性的修養,往往體現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通過日常生活工作的修練一個平常人的人格精神逐步上升進入圣賢的境界中去。因此,我國古代工匠的實踐活動最根本的是道德實踐,最高的藝術作品也必須以至善為前提即所謂盡善盡美[6]


、德藝兼求中國古代工匠精神的價值表征


先秦典籍左傳·文公七年記載,六府三事,謂之九功。水火金木土谷,謂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謂之三事。義而行之謂之德禮據明清之際著名實學家李塨廖志編的解釋,六府幾乎囊括了古代職業教育的全部內容。正德利用、厚生三事則闡述了古代工匠精神的內涵并規約著古代職業教育過程的教育原則。正德居于統帥地位,要求工匠必須服從仁政德治的需要,規定了明確的政治方向;利用是指掌握創造物質財富的生產活動;厚生則指工匠的勞動要服務于治國和惠民以德為先德藝兼求經世致用三者統一而不可分。基于此中國古代工匠精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強力而行的敬業奉獻精神


不管是官匠還是民匠就總體而言,都屬于下層勞動人民,他們都具有吃苦耐勞、兢兢業業的美德。其中以墨家最為典型。墨子特別注意職業道德行為的鍛煉主張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孟子﹒修身》),要求學生強力而行,加強意志鍛煉,指出意志不僅是重要的道德品質,而且對知識才能有直接影響,他認為志不強者智不達,而意志要經過長期磨練才能強大否則便會衰退;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孟子﹒修身》)。


墨子并非空發此論,墨家弟子躬行實踐,多以裘褐為衣,跂蹻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莊子·天下》)。在教學中墨子發揚強說人的主動精神,他不同意儒家叩則鳴,不叩則不鳴的消極等待態度主張積極主動強說人,叩則鳴,不叩亦鳴,問則答,不問則講。他認為不強說人,人莫之知。


孔子教人是來者不拒墨子則進一步主張對不來者也主動去教,行說人者,其功善亦多何故不行說人也? 這種以教人為己任的精神是很可貴的由此可見,強調的敬業精神和自苦為極的獻身精神是墨子的一貫作風和應有之義,也是墨子職業倫理思想的內在精神品質此外在實踐中墨子主張述而又作的創造精神,不同意儒家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的保守態度主張述而又作他認為應該繼承古代文化中善的東西,又要創造出新的東西,使善的東西日益增多,吾以為古之善者則述之今之善者則作之欲善之益多也(《墨子·耕柱》),這種主動意識也是工匠精神的很好體現。


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


不恥求師問學,勤奮學習技藝這既是一切工匠謀生的必備條件也是工匠精神的基本要求?!?/span>詩經·衛風·淇奧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佳句,形象地展示了工匠在對骨器、象牙、玉石進行切料糙銼細刻、磨光時所表現出來的認真制作、一絲不茍的精神[7]。孔子在論語·學而中對這一精神高度肯定;朱熹在論語注中從工匠道德的角度,做出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復磨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復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的解讀。后來孫中山將它擴展到近代工業,并概括提煉出精益求精精神,使萌芽于詩經的切磋琢磨的工匠精神最終提升概括為技術道德的重要規范。


中國古代工匠關于技術的設計規范與工藝的精細要求不乏歷史記載考工記記載,戰國編鐘的細密程度可以做到圜者中規,方者中矩,立者中懸,衡者中水直者如生焉,繼者如附焉;《輪人》、《車人諸篇中,對車輪的制作和檢驗,規定了從選料外觀、功能檢驗標準等方面多達10 項的詳細技術要求。自秦漢時期開始,中國古代紡織品、陶器等工藝品的制作技術的精湛及外觀的精美已深受國外商客歡迎遠銷中亞、西亞以及歐洲羅馬帝國,當時世界稱中國為絲綢之國、陶器之都。到了宋代,冶煉、舟車、橋梁、建筑、織造、印染、制衣、陶瓷酒等工匠技藝類的工藝技術水平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并誕生了木經》、《營造法式》、《陶記》、《夢溪筆談等一系列科技史上的珍貴史料。


此外,為了訓育工匠精益求精的技術要求,制度建設也相當完備,實行了物勒工名制品上標明制作者姓名的管理制度,制定了工律》、《工人程》、《均工》、《效律等一系列法律與管理檔案,為保證產品質量考核標準十分嚴格。因此,中國古代工匠精益求精的技術精神不僅僅是創造舉世矚目的技術輝煌的意志體現,更是他們安身立命的根本。


興利除害的愛國為民精神


這是古代工匠走出個人家庭利益小圈子,將目光投射于國家和人民利益而達到的道德境界升華,中國第一個工匠團體墨家在這方面很突出墨子以培養必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士為教育目標,其目的是把農與工肆之人培養成掌握實用技術的兼士,興利除害便是道德行為和道德評價的根本尺度。《墨子·尚賢上記載兼士必須符合三條標準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要做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利人乎即為不利人乎即止,這是評價職業行為是否道德的最高標準。這種道德價值觀得到后世工匠的認同。


浙江紹興出土的神人車馬畫像鏡上,鐫刻有著名鏡師周是的廣告銘文吳向陽周是作竟()四夷服,多賀國家人民息胡虜殄滅天下復風雨時節五谷熟,常保二親此天力,傳告后世樂無極。廣告銘文蘊含了這位名匠追求愛國愛家、安居樂業、國泰民安的職業理想[7]。元史·許衡傳記載,許衡不僅自身發明創造極為突出創制了簡儀、仰儀圭表景符等天文儀器,修建27 所觀測臺并制定了授時歷》,完成我國歷法史上第四次重大改革,而且提出了著名的治生說,強調言為學者治生最為重要,心系國民,成為元代杰出的政治家且在教育等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工匠的愛國為民精神雖有不同于其他職業精神的特點,但就其主導性的道德價值觀而言,是與儒家的、的倫理道德相通或相同的,特別是在漢武帝獨尊儒術后,工匠精神基本上是儒家倫理準則在職業活動中的具體化這種倫理精神在強化工匠道德責任提高器物質量、發展社會經濟、造就巨匠高師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心傳體知中國古代工匠精神的價值實現


我國古代職業教育起源于世代手口相傳的家庭教育,歷經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不斷變更這種血緣關系的技藝傳承逐漸走出家庭經歷了從非制度化到制度化逐漸發展和完善的過程。各歷史時期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發展要求培植和造就了形式多樣途徑各異的職業教育。無論是作為官方職業教育的設官教民、職官科技教育、藝徒教育職業專門學校,還是作為非官方職業教育途徑的家傳世學、私人授徒等職業教育的主要形式,仍然是在勞動和工作過程中進行心傳體知的教育過程是培養傳統工匠精神的主要途徑。


(一)“心傳身授”的教學過程


所謂心傳是一種內在的精神熏陶和無形的心理傳遞,沒有固定的范本和模式。對于傳授之人來說是一種默會的教學方式;對于受教者來說學習的過程不是單純的技術繼承就能達到。施教與受教雙方只有兩者之間心理的傳授和領悟,憑經驗行事。墨子自苦為極的實踐精神是古代工匠精神心傳身授教學過程的典型范例。此外,古代職業教育是一種全程的教育模式,師徒一起生活學習、討論、鉆研技術,師傅通過自己演示和在指導徒弟操作的過程中傳授技術經驗,通過具體實例說明行業規范,如工師立樣程準,就是工師授徒首先做好模版立樣),然后學徒加以模仿學習制作,直至掌握了制作的標準和典范程準),也就等于學會了技術。因此,徒弟從小追隨師傅的技術熏陶, 一旦心領神會, 便可不肅而成不勞而能、熱愛工技、不見異思遷,并在生產制作過程中,不斷創造出新的技法、樣式和風格也使得技藝在傳承過程中不斷地被賦予新的生命


(二)“體知躬行”的學習過程


中國的體知內涵非常豐富,相關的概念諸如體察、體驗、體會、體味宋明理學還講體證強調道不外于我心,道是我的體認,即主張通過人的主觀體驗,領悟道之所在。至道之徑儒、、佛三家論及較多,悟道靠智慧靠心理體驗和價值領悟的觀念同樣體現在古代職業教育過程中,而且其知行合一的做法更值得借鑒古代職業教育師徒關系一旦確立,就類似于父子關系,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就是源自藝徒制度。張正明記載學小官須知,學小官學徒),清晨起來,即掃地撣柜、抹桌、撣椅添硯池水、潤筆擦戥子、拎水與人洗臉、燒香沖茶,俱系初學之。實際上還有很多不成文的雜役,如早拆鋪、晚搭鋪洗碗、買夜宵、倒便器等。湘諺云三年徒弟,三年奴隸。在學藝過程中尊師是至高無上的道德準繩,這種情感效應對知識技能的授受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中國古代職業教育的藝徒學習師傅不僅有責任傳授給徒弟技術,更要像父母有責任教育子女一樣,使徒弟學會做人能夠自立。當然,這一教育過程實際上也存在著剝削,但是將做人寓于做事的學習過程是值得借鑒的。


中國文化精神是一種道德的精神這一種道德精神乃是中國人所內心追求的一種做人的理想標準,乃是中國人所積極爭取渴望到達的一種理想人格[8]。因此,中國古代工匠也是以此種道德精神為中心強調以德為先德藝兼求的工匠精神,其教育目的及過程若到達此種境界者,完全是以這種道德精神為其最后的解釋這樣一種向善道德精神的指引一定意義上陶鑄了中國匠師精益求精的技術精神,創造了舉世矚目的古代技術文明。



參考文獻

[1][]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一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5:12.

[2][]查爾斯.辛格,E.J.霍姆亞德,A.R.霍爾,特雷弗.I.威廉斯,潛偉主譯.技術史第二卷地中海文明與中世紀[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554.

[3]檀傳寶.德育美學觀[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28.

[4]路寶利. 中國古代職業教育[M].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17.

[5]錢穆.民族與文化[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151.

[6]湯一介.論中國傳統哲學中的真、美問題[J].中國社會科學,1984:73-83.

[7]徐少錦.中國傳統工匠倫理初探[J].審計與經濟研究,2001(4):14-17.

[8]錢穆.中國歷史精神[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121.



關于千秋業 | 網站聲明 | 誠聘英才 | 聯系我們
2007 - 2012版權所有 ? 北京千秋業教育顧問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安立路68號(陽光廣場)B2座16層1602室 郵編:100101
聯系電話:010-64938082 傳真:010-64938079 E-mail:194664209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