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影院/中文字幕99/91青青在线视频/精品国产高清毛片

您好,請選擇問題分類進行咨詢。
聯系電話
010-64938082
首頁 > 千秋書院 > 歷史長廊
瀏覽:2455次發布時間 : 2015-10-09朝鮮戰爭發生的原因——史上最深刻分析



朝鮮戰爭的起因是中國逼蘇聯歸還中長鐵路和旅大港(整理版)


  目錄

  一、引言
  二、戰爭爆發前一年發生的相關關鍵事件
  三、戰爭爆發后各方的表現
  四、動機分析及推理
  五、對幾個流行觀點的辨析批判
  1、中國出兵是蘇聯要求的嗎
  2、蘇聯發動戰爭只是為了獲得韓國的不凍港嗎
  3、蘇聯是判斷失誤,以為美國不會或來不及干涉嗎
  4、中國不應該出兵嗎
  5、中國沒有抓住停戰機會及早停戰是錯誤嗎
  6、中國的抗美援朝是一邊倒是不好的嗎
  7、中國剛建國就逼討中長鐵路旅大港是沒必要嗎
  六、戰爭的后續影響

  一、引言

  1950年爆發的朝鮮戰爭影響深遠,雖然三年后簽訂了停戰協議,但60多年過去了,問題并沒有解決。而對于戰爭的起因和評價則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隨著蘇聯解體及部分檔案的公開,一些真相浮出了水面。根據網上披露的材料及相關歷史背景,本文提出全新的觀點和分析,并對一些流行看法進行辨析和批判。

  二、戰爭爆發前一年發生的相關關鍵事件

  先請看當時在中蘇美之間發生的一系列事件的來龍去脈。

  1949年12月6日,毛澤東動身訪問蘇聯,主要目的是簽訂中蘇新條約。因為事先有過充分溝通,毛澤東對拿回中長鐵路和旅大港信心滿滿,用他的話說是條約要“既好看又好吃”。

  1949年12月16日,毛澤東剛到蘇聯第一天會談就直奔主題,討論簽訂新條約的事,但斯大林突然拋出雅爾塔協定作為理由給頂了回去,然后就一直把毛澤東涼在一邊。

  斯大林向毛澤東解釋說:1945年的那個與國民黨政府簽訂的舊條約是根據蘇、美、英三國締結的《雅爾塔協定》簽訂的,而蘇聯正是通過《雅爾塔協定》才在遠東得到了千島群島、南庫頁島和中長鐵路旅順口以及蒙古這個戰略屏障等。如果改動經過美國和英國同意的中蘇條約,“哪怕改動一款,都可能給美國和英國提出修改條約中的涉及千島群島、南庫頁島等等條款的問題提供法律上的借口”。因此,經過慎重考慮后,蘇聯才“決定暫不改動這項條約的任何條款”。

  對此變故,毛澤東感到非常意外和失望。但很快他就又列出了包括條約的一系列項目,要求與斯大林舉行第二次會談。12月24日,第二次會談如期舉行。但這次斯大林對條約根本就不予理睬。毛澤東感到非常惱火,公開向蘇方表示不滿大發牢騷,并表示要提前走人。

  美國對當時狀況了如指掌,及時伸出了橄欖枝。

  1950年1月5日,杜魯門總統發表聲明稱:“在1943年12月1日的《開羅宣言》中,美、英、中三國元首申明他們的目的是使日本竊取于中國的領土,如臺灣,歸還中國。過去四年來,美國和其他盟國也都承認中國對該島行使主權。美國對臺灣或中國其他領土從無進行掠奪的野心,也不準備以武裝部隊干預中國現在的局勢。美國政府不準備采取任何足以把美國卷入中國內戰的行為。”(對于美國總統拉攏中國的講話,蘇聯的反應異乎尋常。1月7日凌晨一時,蘇聯外交部長維辛斯基在莫斯科緊急約見正在蘇聯訪問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建議中國外交部發表一個給聯合國安理會的聲明,否認前國民黨政府繼續 為安理會中國代表的合法地位。中國發表聲明后,如果國民黨政府代表繼續留在安理會,蘇聯就采取行動,將拒絕出席安理會。)

  美國人怕中國沒注意到或不滿足,過了幾天的1950年1月12日,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在全美新聞俱樂部發表題為《中國的危機》的演講,除了指責“蘇聯占 據中國北部的四個區域”外,公開稱國民黨不是在戰場上被打倒的,而是被中國人民拋棄了。赤裸裸要拉攏新中國。而且除了前幾天提到的臺灣外,這次把朝鮮半島也作為價碼拋出來吸引中國,聲稱遠東防御圈不包括朝鮮半島和臺灣。(蘇聯對此的反應更為激烈。當時斯大林要毛澤東發表一個官方聲明反駁,蘇聯和蒙古也同時發表。據師哲的回憶,毛澤東問清楚了官方聲明就是要外交部發表正式聲明,卻故意只讓胡喬木以新聞署長的名義發表一個非官方的與記者談話來應付。聲明見報后,斯大林莫洛托夫都非常生氣,把毛澤東找去責問,說這種私人性質的談話“一文不值”。毛澤東卻不予理睬,甚至要師哲收回為緩和僵持緊張氣氛而請斯大林去住所做客的話,“不請他”。)

  此前毛澤東為表示不滿,閉門謝客拒絕外出參觀等活動,并向蘇聯方面前來探訪的人提到正在跟美國的盟友英國接近。西方輿論對中蘇關系現狀也議論紛紛,英國報紙甚至說毛被軟禁了。迫于這一系列壓力,斯大林最終被迫讓步,1950年元旦那天請毛澤東出面會見記者辟謠,并同意簽訂一個新條約。但當時蘇聯拿出的多個方案都只有一些象征性內容而無實質條款。
  1950年1月26日,在莫斯科的中國代表團向蘇聯提交了中國方面有關大連、旅順和中長鐵路協定的方案,這一方案幾乎完全推翻了蘇聯的方案。

  據沈志華得到的檔案,在一份斯大林批閱簽名的文本中,中國提出的內容全部被斯大林劃掉,并標上許多問號和驚嘆號,斯大林當時的氣憤可想而知。

  1月28日,經過艱難緊張的談判,蘇聯方面回復中國代表團,基本上同意了中國的方案,但加上了一條:蘇聯有權自由利用中長鐵路運兵和軍用物資。對此,中國要求對等的利用蘇聯的西伯利亞鐵路從東北至新疆自由運兵和軍用物資。這不是要把剛割讓的蒙古給包圍了嗎?這徹底激怒了蘇方。最后這一條也基本上去掉了。

  再看朝蘇方面。

  1月30日(注意這個時間,正是中國說要用西伯利亞鐵路連接東北和新疆運兵),斯大林給駐北朝鮮大使斯蒂科夫發去一封密報:若金日成想就攻打韓國問題與我會面,我隨時準備同他談。請將我的立場轉達給金日成,你要強調我已做好準備幫助他。我們希望每年得到2.5萬噸鉛。

  當斯蒂科夫告知金日成斯大林的復電后,金日成興奮異常,一再追問:斯大林同志真的同意攻打南部嗎?在得到肯定回復后,他表示將在10至15天內,如約發出蘇聯要的鉛。

  2月2日,斯大林再次致電斯蒂科夫:叮囑金日成,對攻打韓國、用武力統一朝鮮的計劃要絕對保密。電文中稱:“無論是朝鮮的其他領導人,還是中國的領導人都不要知道,這是為了向敵人保密…… ”

  兩天后,金日成會見斯蒂科夫,要求將朝鮮人民軍擴編,增到10個師,并請求提前使用1951年的蘇聯貸款,金額為7000萬盧布。斯大林復電表示同意。金日成隨即為再次訪蘇作準備。

  而此前斯大林對金日成的野心是持完全相反態度的。

  1949年,金日成受中國革命勝利鼓舞,也想統一全朝鮮,請求蘇聯支持。金日成、樸憲永兩次強烈要求蘇聯軍事援助,支持其對南朝鮮的進攻,但終為斯大林所婉拒。

  當時斯大林告誡金日成:“南侵是不允許的。第一,北朝鮮人民軍并未對南朝鮮軍隊形成真正的優勢,人數上處于劣勢。第二,南朝鮮還有美軍,戰事一發,他們要介入。第三,要記住蘇美之間三八線分割協定仍然有效。如果我們首先違反,就不能名正言順地阻止美國的介入?!?/span>

  隨后發生的事情:

  1950年2月14日,中蘇正式簽訂新條約。

  1950年5月13日,在斯大林的授意下,金日成在開戰前一個月才向中國通報情況,當時周恩來驚訝得不敢相信,當即中斷會談并向上報告,毛澤東當即緊急要求直接向斯大林證實。斯大林5月14日電報的答復是“國際形勢發生了變化”。盡管電報中提到要征得中國的同意,否則要重新討論,但以中國當時的地位,無能力也無理由阻止,只能無可奈何。

  三、戰爭爆發后各方的表現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中國是從國外報紙中才得到這個消息,美國在第二天就采取了軍事干涉行動,并且進駐臺灣海峽,而蘇聯多次不出席安理會會議,導致美國打著聯合國的旗號組成聯合國軍正式介入。當時葛羅米柯提醒了斯大林:蘇聯代表應該參加安理會會議以否決任何不利決議。但斯大林卻出乎意料地指示:蘇聯拒絕復會。然后就是北朝鮮在美國為首的強大的聯合國軍攻擊下兵敗如山倒。

  1950年10月,對中國愿意出兵幫助金日成,但需蘇聯提供空軍支援的的請求,斯大林以沒準備好為由拒絕,說是要兩個半月才能準備好,而且建議金日成去東北組建流亡政府。(1950年10月12日,周恩來在蘇聯黑海與斯大林討論空軍支援無果后,雙方最后只好決定,放棄北朝鮮,讓金日成及其政權和軍隊暫時退到中國的東北地區去。據此,他們分別正式通知了北京和平壤方面。10月13日,斯大林正式通知金日成說,中國人已經決定不出兵,金日成最好把他剩余的部隊從朝鮮撤到中國和蘇聯來。14日蘇聯駐北朝鮮大使史蒂科夫報告說,他已經向金日成轉達了斯大林的建議,金日成痛苦地表示他們將照此執行。中國幾經反復仍然決定出兵,是毛澤東個人深思熟慮后堅持的結果。)

  四、動機分析及推理

  白白搞丟一個朝鮮,這斯大林葫蘆里賣的是什么藥?

  從當時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可以得出,斯大林對于中共剛建國就逼自己歸還中長鐵路和旅大港非常不滿——這是蘇聯在太平洋的出海口和唯一不凍港,是蘇聯遠東戰略利益的支撐點,是沙俄自彼得大帝以來夢寐以求的戰略要地,是蘇聯出動百萬大軍打敗日本關東軍用鮮血收復的失地,并且得到蘇美英雅爾塔國際協定以及與國民黨政府簽訂的中蘇條約的確認。蘇聯迫于壓力已經一讓再讓,最后只要求保留使用中長鐵路運兵和軍用物資的權利,竟然仍然遭到新中國抵制,這使他極為憤怒。在自己手里不明不白丟失祖輩歷盡千辛萬苦才得到的遠東太平洋戰略要地,他擔不起這個歷史罪責。明的既然不行那就來陰的。一邊繼續與中國談新條約,一邊馬上一反常態秘密與金日成聯系,支持朝鮮發動戰爭,特別囑咐金日成要對中國保密。而且處心積慮提前退出了安理會。

  這里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促使蘇聯不得不發動戰爭,那就是美國當時以臺灣作價碼拉攏中國,后來怕中國不滿意,又加碼把朝鮮半島這個中國的傳統勢力范圍用來吸引拉攏中國,盡管這些都不是美國自己的東西。美國聲稱放棄朝鮮半島,意思就是美國放棄南朝鮮而蘇聯也要放棄北朝鮮,這是將蘇聯的軍,相當于是要把蘇聯擠出太平洋。如果美國沒有對蘇聯將這么一軍,蘇聯即使失去中長鐵路,卻還保有朝鮮。以后讓朝鮮成為蘇聯衛星國,蘇聯還是可進入太平洋,只是沒有現成的優良港口而且還要另修鐵路,不太方便。而美國這種方式的緊逼使蘇聯沒有了退路,把蘇聯逼到了必須挑起戰爭的境地。

  斯大林敢于破壞自己簽署的雅爾塔協定,一反常態支持金日成出兵攻打駐有美軍的南部,單方面逾越雷池,卻在聯合國會場和朝鮮戰場均不出面或不直接出面,目的就是要暫時犧牲北朝鮮換自己重新進軍東北的理由或借口。讓美國占領全朝鮮,蘇聯就可以名正言順進軍東北保護自己的中長鐵路(記住,當時的中長鐵路蘇聯是有所有權的)。然后再以中立者身份在聯合國會場出面,以維護和平的名義要求美國遵守雅爾塔協定退回三八線。這樣朝鮮并不會丟,也保住了蘇聯的遠東太平洋戰略要地,更重要的是使中國擺脫美國的拉攏,處于蘇聯的嚴格控制之下。

  斯大林可謂老謀深算,但有一點他萬沒有料到,那就是新中國這個昔日的東亞病夫竟然敢出兵對抗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美國聯軍,尤其是在自己拒絕提供空軍支援后還決定出兵,而且居然一開始就把聯合國軍打得落花流水,打回了三八線。按他的盤算,朝鮮在美國干預后兵敗,金日成在東北流亡,美軍兵臨鴨綠江,威逼東北——新中國的工業中心。在中國危急并無力御敵時,就會來求他蘇聯幫忙抵抗美國,或者蘇聯直接以保護自己的中長鐵路為由強行駐軍東北,使剛剛簽訂的歸還中長鐵路旅大港協議成為一紙空文,并使中國處于蘇聯的牢牢控制之中。

  但是戰爭結果卻完全出乎意料,不僅蘇聯沒有駐軍東北的借口,而且反而使中國對朝鮮的影響力幾乎超過了蘇聯,至少是再也不可能讓朝鮮成為蘇聯衛星國了,等于蘇聯把朝鮮這個進入太平洋的跳板也丟掉了,完全失去了遠東太平洋,相當于被趕回寒冷的低緯度地帶。

  五、對幾個流行觀點的辨析批判

  1、中國出兵是蘇聯要求的嗎

  有人說,中國出兵是蘇聯要求的,是因為中蘇簽訂了同盟條約,蘇聯是為了考驗中國,中國出兵蘇聯才放心等等。其實,蘇聯所謂要中國出兵只是為了應付朝鮮做做樣子,并不是真心的。中國出兵是出乎蘇聯意料的節外生枝。

  首先,從軍事角度看,朝鮮半島是一個狹長地帶,當時北朝鮮軍隊長驅直入孤軍深入,其兩側后方非??仗?。在美國已經軍事干涉后,這是一個明顯的嚴重問題。如果說金日成沒有軍事頭腦看不出來,蘇聯那么多將軍元帥軍事顧問必定明白。中國多次指出美軍有在仁川元山等地登陸的危險,甚至幾次向朝鮮和蘇聯表示可幫助防守,否則朝鮮人民軍只能大踏步后退。金日成向斯大林請示,斯大林不理睬,竟然說朝鮮這點困難算不了什么,相信朝鮮一定能挺住并取得勝利,致使美軍順利實施了仁川登陸。當時金日成也發牢騷,說為什么南邊可以讓別人來幫忙,為何北朝鮮卻不能讓中國幫助。等到美軍已經呈現絕對壓倒優勢,金日成迫不得已直接向中國求助后,斯大林才不得不也做做樣子要中國出兵支援。由此可見,蘇聯開始根本就不愿意中國出兵。

  其次,在美軍橫掃朝鮮半島,局勢已經非常不利后,前面也提到,因空軍支援問題談不攏,中蘇雙方10月初在蘇聯黑海討論后已經決定中國不出兵,斯大林當時就迫不及待通知金日成去東北建立流亡政府,這才是蘇聯的真實意圖。蘇聯說空軍需要兩個半月準備,純粹是一個借口。因為早在抗日戰爭初期,蘇聯政府就曾派遣過志愿空軍在武漢、重慶、南昌等地上空同日本空軍作戰。朝鮮戰爭是蘇聯自己挑起的,而且戰爭已經進行了三個多月了,蘇聯空軍卻還再需要兩個半月準備,這根本就說不過去,剛剛打完二次大戰的蘇軍怎么可能要這么長時間準備。別說是兩個半月,再過一個月朝鮮就亡了。斯大林說的兩個半月準備,那就是要到12月底,正好跟麥克阿瑟當時計劃的結束戰爭回家過感恩節在時間上驚人地一致,等于是戰爭已經結束了,蘇聯空軍才準備好。

  毛澤東得知沒有空軍支援后,仍然堅持要出兵,要求蘇聯盡快按承諾的不短于兩個半月出動空軍支援。在得知中國仍然決定出兵后,斯大林再次指示莫洛托夫轉告周恩來:蘇聯將只派遣空軍到鴨綠江北岸的中國境內駐防,兩個月或兩個半月后也不準備進入朝鮮境內掩護中國人民志愿軍作戰。得知這一消息的毛澤東于17日再度緊急將彭德懷和高崗召回北京,并推遲了部隊入朝時間。當然,毛澤東最終還是和彭德懷等達成了一致,必須出兵。

  蘇聯不提供空軍配合支援,就是希望中國知難而退不出兵,萬一出兵也必敗于美國為首的強大的聯合國軍。而毛澤東幾經反復仍然堅持出兵,極有可能是他作為當事人早就洞察到了蘇聯發動戰爭的意圖,只是不便說出來而已。

  2、蘇聯發動戰爭只是為了獲得韓國的不凍港嗎

  有人分析說,斯大林挑起戰爭,只是為了得到可以替代旅順大連的韓國不凍港。但這不能解釋蘇聯在戰爭開始后的一系列消極作為,尤其是故意不行使否決權制止美國干涉。因為中國內戰現成的例子擺在那,有充足理由。而且真想要得到韓國的不凍港的話,就應該提供充足的武器裝備和人員,出動志愿空軍協同作戰,這樣的話早就把韓國拿到手了。前面說過,蘇聯出動志愿空軍是有先例的。

  其實就算得到了韓國不凍港,意義也不大。因為沒有了中長鐵路這個陸上通道將蘇聯本土與港口連通,港口和艦隊都有危險。當年日本就是看準了俄國鐵路運輸還沒準備好,抓住機會提前發動日俄戰爭,以少勝多打敗俄國港口守軍及其太平洋艦隊(包括不遠萬里前來增援的艦隊),奪得了旅順口及南滿鐵路。如果當時俄國鐵路準備好了,日本根本就沒有勝的可能。正是鑒于歷史上血的教訓,斯大林在中蘇談判中多次退讓后,最后提出唯一要求——保留使用中長鐵路運兵和軍用物資的 權利。所以,2400公里的中長鐵路才是關鍵,對中蘇雙方都是生死攸關。這是蘇聯的底線,而新中國也志在必得。

  3、蘇聯是判斷失誤,以為美國不會或來不及干涉嗎?

  還有分析說,斯大林誤以為美國放棄了南朝鮮,以為美國不會或來不及干涉,所以發動戰爭。根據就是前面提到的美國在1950年初宣布防御圈不包括朝鮮半島和臺灣。其實美國這時候這樣說是大有深意,因為當時毛澤東正在莫斯科因受冷落而大發牢騷,美國說的不包括臺灣和不包括朝鮮半島都是為了向中共示好,想拉攏新中國。前面提到,蘇聯對美國的拉攏動作均作出了激烈回應。所以對這種背景下的外交辭令,作為當事人的斯大林,絕對不會得出美國會無緣無故主動放棄南朝鮮的判斷。不過,金日成是局外人,不明白美國人說這話的真實含意和前提條件,他天真地以為美國放棄南朝鮮了。而斯大林正好利用這一點誤導金日成,信誓旦旦地說要幫助金的統一大業,讓北朝鮮以卵擊石去攻打駐有龐大美軍顧問團而且就在驕橫的麥克阿瑟眼皮子底下的南朝鮮。

  打個比方說明為什么不可能出現誤判。假如有兩巨無霸公司A(美國)和R(蘇聯),都想攬下一個破產重組公司C(中國)的業務,而公司C已經表示明確意 向并跟R公司在談,A公司不甘心,而且發現他們談判時正在爭吵,覺得機會來了,兩次提出優惠條件(放棄臺灣和朝鮮半島)爭取公司C回心轉意,但公司C不為 所動,只是利用公司A開出的優惠條件作為自己的籌碼逼公司R多出價,最終仍然和巨無霸公司R簽訂了滿意的合同。顯然,三個公司都清楚,在合同正式簽訂后,那個沒有拿到合同的巨無霸公司A開出的優惠條件就不存在了。

  4、中國不應該出兵嗎?

  還有人說中國不應該出兵,說什么得罪了美國,耽誤了解放臺灣,導致被封鎖等等。

  中國如果不出兵,而且和美國說好話拉關系,那會怎么樣呢?首先就是北朝鮮的殘余部隊會呆在東北抗美(而且其中有原四野的三個朝鮮族師的殘余,算得上地頭蛇),形成國中之國。然后蘇聯必然會以保護自己的中長鐵路為名駐軍。最好的結局,蘇聯駐軍東北后,美國在蘇聯的要求下妥協并退回三八線,東北、北朝鮮及中國東海等都成為蘇聯的勢力范圍;而最壞的結局,類似當年在東北搞日俄戰爭之類的悲劇可能又會重演。當然,美國后來也有可能意識到了蘇聯出兵東北的可能性,所以也不敢再出全力,擔心是為蘇聯作嫁衣裳,最后甚至將不懂政治、一心要逞強來捍衛自己榮譽的麥克阿瑟趕走。

  中國示弱不出兵還有一個可能結局,那就是,美國如果不向已經成功駐軍東北的蘇聯妥協,而是支持蔣介石政權占領南部中國,美蘇可能會再來一次雅爾塔式會談重新瓜分中國。中國的“滿、蒙、回、藏”在美蘇的主持下獨立,國共兩方以長江為界分治,中國成為四分五裂的彼此敵對的多個國家。這將比一分為三的印度更慘。

  所以,中國不出兵或者不是一出手就將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打回三八線,后果都將是非常嚴重的。很多人受意識形態干擾,看不清事情的實質。國內一些專家教授竟然也說毛澤東堅持出兵是出于革命狂熱性,純粹是信口開河。正是朝鮮戰爭勝利對國際上及新疆西藏等分裂勢力所產生的巨大震撼力,才使中國得以保全不被肢解,才使中國有一個和平的建設環境。

  至于臺灣問題,需要指出的是,東北權益比臺灣問題重要急迫得多。因為前者涉及內??刂茩啵群?刂茩嗑鸵鰢@是事關生死的大事。何況臺灣是由中國人在管著,自己人好商量,以后還可以處理。說抗美援朝耽誤解放臺灣是不懂得歷史不曉得輕重。

  5、中國沒有抓住停戰機會及早停戰是錯誤嗎?

  還有人說中國沒有及時抓住停戰機會,使戰爭白白拖了更長時間。這也是一種淺薄見解。

  最希望早點停戰的是朝鮮,因為它受不了了,多次想停戰。中國卻是越戰越勇不想停,并且對朝鮮盡力說服甚至表示愿給予朝鮮補償。中國通過朝鮮戰爭使國防水平上了一個大臺階,尤其是空軍幾乎白手起家鍛煉成長到了世界中等以上水平,美國人驚呼:中國幾乎是一夜間就跨入空軍強國行列。而國際國內達到的政治影響效應更是不可估量。

  打一個形象的比喻,中國在朝鮮戰爭中就象是武林高手玩乾坤挪移大法,一手把蘇聯的內功接入自己體內,另一手打擊美國。相當于是借蘇聯之力借朝鮮的地盤打擊美國,而中國的內功在戰爭中卻得到了極大長進。所以對這樣千載難逢的機會中國當然不愿意住手。最后是美國被打得受不了,被迫停戰。而中國卻抓住蘇聯繼續吸取內力,最終在短時間內建立了完整的工業體系。

  6、中國抗美援朝是一邊倒是不好的嗎?

  朝鮮戰爭時中國不存在選邊站,中國是為自己而戰,并不是因為一邊倒或要交投名狀才抗美援朝。中國抗美援朝不僅是表面上的抗美,還有暗地里的抗蘇。事實上,開始只有毛堅持要出兵,親蘇派反而不同意出兵,高崗甚至說要等蘇軍一起出兵。中國不出兵的后果前面已經闡述了。

  抗美援朝極大地激發了國內人民的自信心和熱情,生產力突飛猛進,中國經濟得到飛速恢復和發展,土改剿匪等各項工作都能順利推進。西藏新疆等國內外分裂勢力都受到極大震懾。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更是今非昔比。

  至于一邊倒,中國在此前早就已經作了一邊倒向蘇聯的選擇,這是當時中國最好的戰略選擇,是非常明智的。如果倒向美國或想左右逢源,那就想都別想有可能讓蘇聯簽訂歸還中長鐵路旅大港的協議。這樣的話,中國的內海就會被蘇聯等外國勢力控制,那就必然會亡國被肢解,明清亡國都是因為內海被敵人控制。

  不僅如此,一邊倒還有一個好處。打個比方,一邊倒是相當于找當世武林兩個高手之一學藝。蘇聯這個高手就在身邊,不找蘇聯學藝而去找遙遠的美國學,那是自找麻煩。如果保持中立你能學到藝嗎?難道美國蘇聯爭相向中國傳經送寶?顯然是不可能的。而利用甚至制造兩高手之間的矛盾,使其中之一對自己無所保留地傳授技藝才是最高謀略。這只要對比中國和印度的工業化和發展水平就清楚了。

  7、中國剛建國就逼討中長鐵路旅大港沒必要嗎?

  為何在剛建國有求于人時,毛澤東要逼蘇聯歸還中長鐵路和旅大港?而與之類似的英國控制的香港卻故意不收回?個人認為,不收香港是因為英國與香港遠隔重洋,香港跑不出中國的手掌心,暫時留給英國可以起窗口橋梁作用。而中長鐵路和旅大港卻是蘇聯的西伯利亞連接太平洋的戰略樞紐,蘇聯本土通過中長鐵路與旅大港連通中國內海及太平洋并形成一個天然有機整體。另外中長鐵路也是剛被割出去的蒙古唯一可以不依賴中國的出海通路。不趕快拿回來尤其是不卡住中長鐵路,蘇聯勢力進入中國內海并在東北扎根,別說是蒙古必然依附蘇聯而不是中國,越來越遠離中國,中國東北等地也會跟蒙古類似成為蘇聯的勢力范圍,蘇聯太平洋艦隊將在中國內海游弋,等于是蘇聯控制了中國的內海。而失去內??刂茩嗍亲⒍ㄒ鰢?,明清朝都是失去內??刂茩嗍陜韧鰢?。

  國民黨蔣介石政權讓度東北權益給蘇聯,就是不懂歷史,為亡國埋下了禍根。蔣這樣做是以主權換政權的卑鄙自私行為,是想借蘇聯力量壓制甚至于滅共。如果蔣政權能夠團結全國各派力量堅決抵制雅爾塔協定,大不了就是不要蘇聯幫助打日本。而當時日本已經是強弩之末必敗無疑了,蘇聯的對日宣戰無關大局。這再次反映了蔣政權攘外必先安內的賣國本質,跟當年對日本侵占東北不抵抗的性質是一樣的。這種賣國政權是注定要滅亡的。

  如果不是毛澤東有敏銳的歷史眼光,建國第一件事就是堅持要收回東北權益,并力排眾議毅然出兵抗美援朝;如果不是英勇的志愿軍用鮮血生命保住了朝鮮,中國早已經被肢解,中華民族也不可能存在。所以說毛是大救星是一點也不夸張的。

  六、戰爭的后續影響

  朝鮮戰爭勝利后,近兩萬蘇聯僑民也被“熱烈歡送”走,蘇聯勢力被驅除出東北。戰爭結果使中國對朝鮮的影響力幾乎超過了蘇聯,等于蘇聯把朝鮮也丟掉了。赫魯曉夫為挽回局面,防止中國倒向美國,只能加大投入,全力援助中國建設。然后試探性地提出建立中蘇聯合艦隊和長波電臺基地,妄圖長駐中國內??刂浦袊⑤椛涮窖螅瑓s被毛澤東斷然拒絕。蘇聯的太平洋艦隊只能退回海參崴被敵對的日本韓國天然封鎖,其航母因無立足點而消亡。有了朝鮮這個屏障,中國內海的安全得到進一步強化。中國在初步完成工業化和清洗掉親蘇派后,實施了聯美抗蘇的“遠交近攻”戰略。如今,蘇聯早就在中美蘇“三國演義”中被整垮了。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朝鮮對中國的屏障作用至關重要,明清亡國首先就是從丟失朝鮮開始的。朝鮮現在仍是熱點,跟六十多年前的形勢差不多,只不過當時是前有狼后有虎,而如今只剩狼在叫。敵人在用意識形態擾亂人們的視線,最近有人鼓吹放棄朝鮮,這是無腦言論甚至是別有用心的漢奸言論。問題的實質其實還是毛主席那句話: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中國下一步需要整合朝鮮半島、臺灣乃至日本,沖出美國的包圍堵截,實現對東亞的主導,最終把美國勢力趕回美洲去,這才是真正的中華復興。
關于千秋業 | 網站聲明 | 誠聘英才 | 聯系我們
2007 - 2012版權所有 ? 北京千秋業教育顧問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安立路68號(陽光廣場)B2座16層1602室 郵編:100101
聯系電話:010-64938082 傳真:010-64938079 E-mail:194664209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