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重點高中再考大學,是大多數家長對孩子成長道路的必然選擇??墒墙鼉赡辏瑥拇髮W的“象牙塔”回爐技校的人越來越多,這個現象是否正常?我們又該如何改變呢?我們來看看熊丙奇老師如何解讀。
幾乎每年的大學生就業季,媒體都會關注大學本科生“回爐”技校這一現象——一部分拿到本科文憑的大學畢業生,為了找工作,到技校學修車、學炒菜,等等。輿論對此評價不一,但普遍的看法是,大學的人才培養結構和質量與社會需求脫節。還有一些技校,以此作為招生宣傳。
但這對初中畢業生中考選擇普高,高中畢業生報考大學,似乎沒有產生多大影響,學生和家長都希望能進本科院校,而不是職校、技校、高職。只有等到讀完本科,難以找到適合的工作時,才去“回爐”,在輿論質疑大學本科教育沒有教給學生“有用”的知識和技能時,大部分“回爐”的學生并不覺得后悔。這可以說是我國社會的一個特殊現象,是當前教育環境的產物。
從教育和職業角度看,本科畢業“回爐”技校,有正常的,也有不正常的。所謂正常的是,如果大學是實行通識教育的學校,學校重視學生基礎知識和能力的教育,學生從大學畢業之后,再去學一門技術,這是沒問題的。所謂不正常的是,如果大學本身是實行職業教育的學校,學校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可學生畢業后卻還要去“回爐”技校,那是有嚴重的問題的。一方面,大學開設的專業與社會需求脫節,另一方面,學生學到的專業技能難以“學以致用”。
目前發生的“回爐”現象,大多發生在本應進行職業教育的大學的畢業生身上,這就不是正常的現象。主要的問題是,從高等教育和社會的協調發展看,我國大部分本科院校都應該進行職業教育(整體高等教育中,只有5~10%實行通識教育,其余的高等教育學校都應實行職業教育),培養職業技術人才,但不論是學校還是學生,都不安于職業教育的定位。這就出現偏差:這些本科院校想努力培養學術人才,但并不具有培養高素質學術人才的能力,而且,社會也不需要那么多的學術人才,由此導致這些本科院校培養的人才“懸在空中”,在離開學校時,需要回到“地面”,于是去學技術。
大學生“回爐”學炒菜,圖片源自網絡
改變這一現象,地方本科院校回歸職業教育定位,結合社會需求,開設專業,培養職業技術人才,是根本之道。但從現實看,這存在十分嚴重的“觀念障礙”。近年來,我國正在推進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為職業教育,可是,社會輿論把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理解為“降格”,而這些地方本科院校,也不愿意放棄繼續提升學校層次的努力。
我國當前社會還是“學歷社會”,國民有強烈的“學歷情結”,而學校辦學也有十分明顯的“學歷導向”。在“學歷情結”的驅使下,很多學生讀本科、讀碩士和博士,首先想到的是獲得更高的學歷,而不是學習自己感興趣的專業,提高自己的能力。比如,在高考志愿填報時,分數高的學生是很難主動放棄本科去選擇高職院校的,即便他本人愿意,其家長會反對,社會也很不理解;而萬不得已選擇高職院校的學生,有很多關心的是高職畢業之后,能不能方便地讀本科。
大學生學汽修,圖片源自網絡
這直接帶來兩方面問題。一方面,一些本科院校不斷增設專業、擴大規模,滿足學生上本科的需求,由于師資等辦學條件根本上,學校培養質量低,能回報給學生的就是一紙文憑,畢業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是在意料之中的;另一方面,有部分學生上大學,只是想獲得一張文憑,因此,沒有奮斗的目標,整天渾渾噩噩,幾年大學畢業,除了文憑之外,沒有任何一技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