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一個名字叫摩爾·匡威的小伙子,在美國麻省春田市創辦了一家制鞋廠,當時主要生產籃球鞋。為了做出質量過硬的鞋子,匡威對雇傭來的工人給出比別的工廠高出許多的薪水,要求他們在保證質量的同時,盡可能提高工作效率,并為此制定了詳細的獎懲制度。
匡威每天到車間去巡視,發現工人們制鞋產生的廢料,亂糟糟丟得滿地都是,他就讓助手買來一百多個大號垃圾筐,一一擺在工人們的工作臺下面。
等到傍晚收工時,工人都要把垃圾筐交上來,再派專人拿去稱重、記錄數據,天天如此。工人們不喜歡回家的時間被拖延,對這項特殊要求不滿意,私下里議論紛紛,說老板想錢想瘋了,難道打算從垃圾里翻出金子來嗎?匡威對這些嘲笑置之不理,堅持讓工人每天交垃圾。
兩個月之后,匡威召集大家開會,當眾給10名工人每人發放了一筆豐厚的獎金,又宣布了10名將要被扣發部分工資的工人名單,另有5名工人則結算完當月的工資,直接被辭退了。工人們議論紛紛:大家每天在同樣的時間和地點工作,為什么獎罰不一?這時,匡威拿出每天統計垃圾得來的數據,道出了事情背后的秘密。原來,匡威派人分析了工人上交的垃圾,根據它們的材質、重量來計算,很快就得出結論,有些工人干活又好又快,并且盡可能廢物利用,被他們丟棄在垃圾筐里的是真正的廢料,這樣的工作理應得到獎勵。大多數工人工作效率一般,丟棄的垃圾里有部分可以重新利用的材料,只要對他們稍微提醒一下就可以。只有情況比較嚴重的幾個人,要通過扣發部分工資來懲罰一下。
最后,還有幾名工人,干活時只圖快,浪費了大量材料,這種只顧自己賺錢而不考慮團體利益的人,直接被炒魷魚了。
工人們聽完這番解釋,個個心服口服,從此工作時更加小心謹慎,努力在節約成本的前提下做得又快又好。
此后,這種利用垃圾筐檢驗工作質量的辦法,在匡威集團一直被保留了下來。匡威后來成為帆布休閑鞋類世界頂級品牌之一,被譽為鞋中的“勞斯萊斯”,其中就有這些垃圾筐的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