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經管學院院長錢穎一教授在2017級本科生開學典禮上與新生們分享了愛因斯坦的6句話,他說,“經管學院實際上做的跟愛因斯坦100年前講的很多是一致的”。他試圖從育人、好奇心、創造性、思考力等幾個方面,來引發學生們對教育價值所在的思考。
說到愛因斯坦,他是一個科學家,可能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時代雜志》搞了一個20世紀人物評選,不是年度人物,也不是十年人物,而是世紀人物。世紀人物選的誰?愛因斯坦。我想告訴大家,愛因斯坦不僅僅是一個科學家,還是一個教育家,他1915年預測的東西,2015年發現對了。今天,我想說的是他的教育思想。
有幾句話送給大家,不是我的,是愛因斯坦的。你可以看到我們經管學院實際上做的跟他100年前講的很多是很一致的。
育人為先。學校的目的是,當一個年輕人走出校門時,是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一個專家。
愛因斯坦:育人為先
“The school should always have as its aim that the young man leave it as a harmonious personality, not as a specialist.”
“學校的目的總應該是,當一個年青人走出校門時,是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一個專家。
“人”重于“才”——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014級本科生開學典禮致辭
在中文中,“人才”是一個詞,并不是“人與才”。
事實上,我們通常都把“人才”簡單地落腳為“才”。古人講的“不拘一格降人才”,講的是“才”。我們今天講的大學的根本任務是“人才培養”,講的也是“才”。像清華這樣的研究型大學還特別強調“拔尖創新人才”,講的還是“才”。
所謂錢學森之問——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講的仍然是“才”。 現在有必要把“人”與“才”拆開來看。
“才”的英文是talent,而“人”的英文是human being。我們使用的“人才”一詞,確切地說,是指“人中之才”。而“人中之才” 不同于“有才之人”。
“人中之才”強調的是“才”,關注的是“三力”:創造力、分析力、領導力。而“有才之人” 強調的是“人”,人有“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度量“才”的詞是“成績”、“成功”、“成就”,而形容“人”的詞則是“自由”、“快樂”、“幸福”。人”重于“才”確實是我們學院的傳統。我們學院首任院長朱镕基在2011年4月回學院時,就在這個報告廳中——當時我在他的旁邊——對經管學院的學生們說:“做人”比“做官”、“做企業家”更重要,就是講“人”比“才”更重要。
在2001年6月在清華大學綜合體育館——就是你們剛剛參加大學開學典禮的地方——朱院長在“離任演講”中說,“為人比為學還要重要”。1992年清華電機系建系六十年,朱镕基作為系友致信,引述他上學時的系主任章名濤的話,強調學生要先學“為人”,再學“為學”。三次講話,都是講“人”重于“才”。
同學們進入經管學院,都要學習經濟學。在現代經濟學中,人有兩個作用:一是作為勞動力,是生產過程中的投入品,是生產要素。勞動力中就包括了“才”的貢獻,它使得人作為投入品更具生產力。在這個意義上,人是經濟活動的工具。但是,人在現代經濟學中又是消費者,是享受消費品的主體,其幸福程度用人的“效用函數”來度量。在這個意義上,人是經濟活動的目的。所以在現代經濟學中,人不僅是工具,也是目的。在康德看來,人只能是目的,不能是工具。康德的哲學使得“人是目的”這一價值更加清晰和突顯。無論如何,只要人是目的,不僅是工具,教育的目的就應該是“育人”
愛因斯坦:好奇心
“I have no special talents, I am only passionately curious.”
“我沒有特殊的才能,只是激情般地好奇。”
“It is a miracle that curiosity survives formal education.”
“好奇心能在正規教育下幸存是一個奇跡。”
好奇心。愛因斯坦說 “我沒有特殊的才能”,當然他有很大的特殊才能,即使這樣,他還是說“但是我有激情般地好奇”。后面還有一句是“好奇心能在正規教育下幸存是一個奇跡”。所以我們覺得大家都得接受正規教育,我們都是受過正規教育的。但是,要能在正規教育中把好奇心保存下來(是很難得的)。小孩最有好奇心,但是隨著教育越來越多,雖然知識越來越多,但未必創造力越大,因為好奇心和想象力可能減少。很自然,因為好奇心(所發現的)很多東西都不一定是對的。但是好奇心是如此之重要。
“學好”與“好學”:
進入大學后,進入清華經管學院后,我們對你們的期望有所不同。在我看來,在大學中,“好學生”不再是“學得好”學生,至少說主要不是。在大學中,一個好學生,首先是一個“好學的”學生。
“學好”與“好學”是兩種不同“學”的境界:“學好”是學習中被動地接受,而“好學”則是學習中主動地探索;“學好”是今天學習的一個結果,而“好學”則是今后學習的一種習慣;“學好”只是對學習已有知識的一種度量,而“好學”則是對學習未來知識的一種態度;“學好”是為了掌握知識,而“好學”是為了探索問題;“學好”得到的是答案,而“好學”追求的是真理。
好奇是科技創新和人類文明進步的原始推動力。10年前,4位物理學諾貝爾獎獲得者到清華理學院與清華學生座談。當問到什么是科學發明最重要的要素時,他們沒有選擇基礎扎實、數學好,甚至沒有選擇勤奮、努力,而是不約而同地說到了好奇心。連愛因斯坦這樣的天才都說,“我沒有特殊的才能,我只是激情般地好奇。”可見好奇在他心中的位置。所以,我認為,好學的第一要素是好奇,好學源于好奇。
愛因斯坦:個性發展促成創造性
“It is important to foster individuality, for only the individual can produce new ideas.”
“促進個性發展很重要,因為只有個人才能產生新的想法(思想/觀念/理念)。”
個性發展促成創造性。為什么強調創造發展呢?促進個性發展很重要,因為只有個人才能產生新的想法、思想、觀念、理念,這些都可以用ideas來翻譯。
教育絕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和知識獲取。創造力需要有知識,但不僅僅是知識。愛因斯坦在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后,說了這樣一句名言:“大學教育的價值不是為了記住很多事實,而是為了訓練大腦會思考。”
人的創造性或創造力從哪里來?我有一個簡單的假說,就是創造力等于知識乘以好奇心和想象力。這樣一個簡單的公式告訴我們,知識越多,未必創造力越大;知識通常是隨著受教育的增多而增多,但是創造力并非隨著受教育時間的增加而增加。因為好奇心和想象力并不是隨著受教育年限而增長,而是非常取決于教育環境和方法。
我們有理由相信,兒童時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特別高。但是受教育越多,好奇心和想象力很有可能會遞減。這是因為,知識體系都是有框架、有假定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往往會挑戰這些假定,突破現有框架,這在很多情況下并不正確,所以會被批評,但是在客觀上就容易產生壓制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效果。
這就形成了創新型人才培養上的一個悖論:更多教育一方面有助于增加知識而提高創造性,另一方面又因減少好奇心和想象力而減少創造性。這兩種力量的合力使得預測教育對創造性的貢獻很難,但是能解釋為什么有些大學輟學生,如比爾·蓋茨、喬布斯、扎克伯格等很有創造性。
人的創造性或創造力從哪里來?我有一個簡單的假說,
就是創造力等于知識乘以好奇心和想象力(創造力 = 知識 x 好奇心和想象力)。
這樣一個簡單的公式馬上告訴我們,知識越多,未必創造力越大;所以,創造力并非隨受教育時間的增加而增加。知識通常是隨著受教育的增多而增多。經濟學家度量“人力資本”的通常做法,就是計算受教育的年限。但是,好奇心和想象力與受教育年限的關系就沒有那么簡單了,非常取決于教育環境和方法。我們有理由相信,兒童時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特別高。但是隨著受教育越多,好奇心和想象力很有可能會遞減。
這是因為,知識體系都是有框架,有假定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往往會挑戰這些假定,突破現有框架,這在很多情況下并不正確,所以會被批評,但是這在客觀上就容易產生壓制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效果。在我們國家的應試教育制度下,情況會更糟,當學生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好成績,教師教書的目標是傳授標準答案,那么教育越投入,教師和學生越努力,好奇心和想象力被扼殺得越系統化、徹底化,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減少程度就越大。
如果創造力是知識與好奇心的乘積,那么隨著受教育的時間增加,前者在增加,而后者在減少,結果作為兩者合力的創造力,就有可能隨著受教育的時間增加先是增加,到了一定程度之后會減少,形成一個倒U形狀,而非我們通常理解的單純上升的形狀。這就形成了創新型人才培養上的一個悖論:
更多教育一方面有助于增加知識而提高創造性,另一方面又因減少好奇心和想象力而減少創造性。
這兩種力量的合力使得預測教育對創造性的貢獻很難,但是能解釋為什么有些大學輟學生很有創造性。
愛因斯坦: 思考重于知識
“The development of general ability for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judgment should always be placed foremost, not the acquisition of special knowledge.”
“培養獨立思考和判斷的一般能力是最重要的,而不是掌握專業知識。”
我們反復講思考重于知識。愛因斯坦說過:培養獨立思考和判斷的一般能力是最重要的,而不是掌握專業知識。說得非常好。
愛因斯坦:大學本科教育的價值在于學會思考
“The value of a college education is not the learning of many facts but the training of the mind to think.”
“大學本科教育的價值不是學習很多事實,而是訓練大腦會思考。”
17世紀的數學家、哲學家笛卡爾(就是發明坐標系的那位法國人)說過這樣一句話:“我思故我在”,他把思作為人存在的根本價值。我在這里想強調的是,大學本科階段是一個人生學習過程中的轉折點:在此之前的中小學教育,是以接受知識為主;而在大學本科階段,要變為以思考為主。愛因斯坦就是這樣認為的,他說:“大學本科教育的價值,不是學習很多事實,而是訓練大腦去思考。”(“The value of a college education is not the learning of many facts but the training of the mind to think.”)如何思考?不是人云亦云,而是獨立思考。只有獨立思考,才會有創造性思考,才會有批判性思考。這也正象愛因斯坦所說:“獨立思考和判斷一般能力的開發應該總是被放到最重要的位置,而不是專門知識的獲取。”
(“The development of general ability for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judgment should always be placed foremost, not the acquisition of special knowledge.”)。好思應該是大學生的第一要務。
▼
我把我最喜歡一句話放在最后一句,也是作為今天入學導向很重要的總結。愛因斯坦說:大學本科教育的價值不是學習很多事實,而是訓練大腦會思考。這是他將近100年前講的話。我覺得今天(看來)是更加的正確,因為機器會學習更多的事實。所以大家來接受清華經管學院的本科教育,最重要的價值是在于學會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