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2105次發布時間 : 2017-11-22人工智能會“碾壓”人類嗎?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其中“顛覆性技術”備受關注。什么是顛覆性技術?我國有哪些顛覆性技術創新在世界上位居前列?它們對我國和世界的經濟社會發展將產生什么影響?我們該如何應對這些技術革新帶來的巨大變化?我們從今天起推出系列報道,帶您走近顛覆性技術。
——編 者 不久前,科大訊飛研發的人工智能機器人——訊飛智醫助手以高分通過了2017臨床執業醫師綜合筆試評測。聯想起此前完勝世界圍棋冠軍的阿爾法狗,這一切都引發了公眾對人工智能(英文簡稱AI)技術的熱烈猜想:人工智能會不會“碾壓”人類?它將給人類社會帶來哪些巨變?中國能否在人工智能這場科技革命中進入世界前列? 圍繞這些熱門話題,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 人工智能的發展前景不可限量,但目前離趕超人腦還有非常漫長的距離 “人工智能并不是一個新話題。”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宋繼強說,早在上世紀60年代和80年代,人工智能已有兩次發展熱潮。“此次人工智能熱潮的興起,源于學術界的算法突破——深度學習,即一種使用多層神經網絡的機器學習算法。2005年、2006年,已有一些比較成型的深度學習算法應用于制圖識別和大規模任務處理;2008年,大型圖片數據庫‘ImageNet’應運而生,為深度學習所需的端到端訓練提供了良好基礎。2012年,計算力已經允許科學家們在兩到三個星期內對較大的深度神經網絡做訓練,以前需要幾個月的訓練甚至可以縮短到1天之內完成。” 宋繼強說,從2012年至今,國內研究院所和企業在人工智能方面已取得不少突破。“中國在原始創新算法方面相對弱一些,但更擅長快速迭代和規模化,因此能夠后來居上。在這兩年的國際相關賽事中,前三名基本上被中國的團隊包攬了。” “從技術角度講,通常把人工智能分為三個階段,即計算智能、感知智能和認知智能。”科大訊飛研究院院長胡國平說,在計算智能方面,機器已絕對超過人類;感知智能就是讓計算機“能聽(看)會說”,現在感知智能基本上可以與人媲美,在醫學影像讀片等特殊任務中甚至超過人類;認知智能是指對知識的理解、推理、應用,近一兩年,國內外領先的人工智能企業主要在做這方面的研究,目前機器在閱讀理解等方面的能力已接近人類。 這樣發展下去,人工智能是不是很快會全面超越人類? 專家們給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人工智能的發展前景確實不可限量,但所有科學技術包括人工智能,其發展都是非線性的,不會沿著一條直線永遠快速向前。”中國自動化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王飛躍指出,許多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遭遇瓶頸,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停滯不前——人工智能一波三折的歷史已經說明了這一點。 王飛躍說,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通用的人工智能技術,所有人工智能應用都是被限定在特定場景中,而不可能“通吃”。“比如,盡管下圍棋是高智商智力活動,但它的規則簡單、固定、封閉。人類的行為和社會生活復雜多變,不可能用簡單的規則來概括、描述。目前人工智能的發展階段,相當于當年蒸汽火車每小時跑5公里的階段,離趕超人腦還有非常漫長的距離。” “要承認人工智能的廣闊前景,但也不要過分熱捧,應理性看待,否則熱潮就會變成寒潮。”宋繼強說,過去的兩波人工智能熱潮基本上是“熱五年、冷十年”,而業界人士希望這一波能持續30年,即延續到2045年左右。“如果把這30年看作是一場馬拉松,人工智能才剛剛出發。” 人工智能會取代許多崗位,但也會創造許多新的崗位 專家們指出,人工智能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將是全方位的,會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美好。 人工智能可以承擔簡單重復性的勞動。“現在我們研發的語音輸入法和中英文翻譯機已在快速普及,語音識別技術可以把人說的話實時轉寫成文字,準確率超過98%。”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說,“只要是簡單重復性的技能,以及通過學習、訓練能夠得到且不需要天分的技能,人工智能完全可以替代人類。” 人工智能可以顯著提高人類的工作效率。宋繼強舉例說,原來依靠人工去識別、審核圖片和視頻,工作量很大、速度很慢,現在則完全可以交給機器。它能快速過濾掉大部分無用信息,節省人力和時間。“以國外的應用為例,全美失蹤與被迫害兒童中心(NCMEC)的數據顯示,2016年共接到820萬個與虐待圖片、在線誘惑、販賣和騷擾相關的報告。基于英特爾的AI技術,該中心可快速掃描包含可疑內容的網站,進行快速查詢并分享數據,過去30天的處理報告周轉時間可縮短到1至2天。對于失蹤與被迫害的兒童來說,這節省下來的20多天簡直就是一輩子。” 人工智能可以拓展人類的感知。“人的感官只有耳朵、眼睛、鼻子、嘴巴等,人工智能可以拓展、延長人類的感知能力和行動能力。”宋繼強說,“少數人天生就有聽覺障礙、視覺障礙等,人工智能可以彌補這些缺陷。” 人工智能還可以幫助人類探索新的未知領域。“人腦是如何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