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10年, 教師成了“臭老九”, 需要增加工資的教師專業技術職務任命制度基本上停滯下來。粉粹“四人幫”后, 我國實行了教師專業技術職稱評定制度。
1986年, 中央決定改革職稱評定工作, 實行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制度。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的要求, 中共南通市委、市政府成立“南通市職稱改革領導小組”, 全面負責南通市的首次專業技術職稱評聘工作。 1987年秋, 南通市職稱改革領導小組派出工作小組進駐我校——江蘇商貿職業學院, 負責評審全市中專學校教師職稱。該工作小組由市教育局中教科科長丁柏林負責, 成員有王錦華、周仲本等。評審工作前后歷時3個多月。 這一年, 全市8所全日制中專學校申報職稱的教師, 多達千余人。職稱評審工作中斷了20多年, 幾乎所有的教師都有申報要求, 可說是四世同堂, 盛況空前。申報者中既有滿頭白發即將退休的老教師, 也有一批40多歲的“紅衛兵”大學生 (“文革”前入學但尚末畢業的在校大學生) 、工農兵大中專畢業生、1977年恢復高考后畢業的大中專畢業生。我校提出職稱評審申請的就有八九十人。 當時, 對申報者的論文要求并不高, 只要有, 手寫稿也可以, 并沒有公開發表的規定;年齡偏大的, 職稱外語也不做要求。而像我們這樣一批40多歲的, 必須參加職稱外語考試, 合格才行。此外, 尚未提出職稱計算機知識技能考核要求。 南通市中專學校職稱評審工作小組借用我校場地的一段時間里, 我在學校“雙肩挑”, 教學之余, 負責后勤工作, 有機會與工作小組同志零距離接觸。每天晚上, 學校招待所小樓燈火通明, 有時還會通宵達旦。我深知職稱評審政策紀律規定, 除了必要的后勤服務接觸之外, 從來不敢多問一句有關職稱評審的話。他們也守口如瓶, 嚴守工作紀律規范, 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到了職稱評審工作后期, 他們移師我校西校區干訓部, 辦公地點就在前教學樓二樓中間的辦公室。工作小組的周老師, 是市教育局元老, 當時已退休, 因長期從事教育教學研究, 辦事一絲不茍, 教育局返聘他協助工作。我的一個同事與他毗鄰而居, 下班后看到他還在辦公室里忙, 遂向他詢問能否評上講師, 老周一臉嚴肅, “無可奉告”式的外交辭令令同事很不爽。此后, 再也沒有同事“為難”過他。 當年我校評上高級講師的只有3人。財會教研室主任是我校申報高級講師中最年輕的一位。他正式出版了教材8部, 還有一些論文公開發表, 并曾榮獲南通市社會科學成果二等獎, 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 這在當時的南通市并不多見。遺憾的是, 最后他終因學歷未達到本科要求無功而返。一大批畢業于名牌大學的本科生, 學識能力俱佳, 在這一輪職稱評審中竟無一人獲得高級職稱, 主因是受到高級職稱指標的限制。當時規定, 凡申報高一級職稱, 現有工資與高一級職稱工資相差2級及以上者, 如若申報, 即被視為破格, 而破格成功者鮮見。
職稱評審結果公布后, 我和同事們都很興奮, 其時我剛好40歲。高興之余, 回想起我母校那些白發蒼蒼的老教師曾經的遭遇, 感慨良多, 他們中有的20多年來一直是講師, 個別的甚至還是助教。
1987年南通市實施首次專業技術職稱評聘工作之后, 教師職稱評審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軌。教師們一個個揚眉吐氣, 教書育人干勁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