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影院/中文字幕99/91青青在线视频/精品国产高清毛片

您好,請選擇問題分類進行咨詢。
聯系電話
010-64938082
首頁 > 千秋書院 > 品茶小軒
瀏覽:2552次發布時間 : 2020-03-24讀史的最高境界——“一問三不知”

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絕大多數人對于歷史的愛好僅限于聽聽故事、圖個熱鬧,拿評書和小說當歷史,熱衷于“一呂二趙三典韋”之類的演義八卦,這不叫讀史。高級一點的讀者認為真實歷史比小說有意思,比如說喜歡看二戰史,也對德軍高級將領如數家珍,這也僅僅算是對歷史剛剛入門而已。

 

就好比喝酒不是為了解渴一樣,“讀”不只是“看”,光了解人物、事件是不夠的,關鍵是要能從中得到思想。接下來,我們就來嘗試分析一下“讀歷史”的三重境界。

 

01、讀史的第一重境界——不知善惡

 

大多數人喜歡用道德標準去衡量別人,自然也包括歷史人物,好像非得辨出個忠奸善惡出來不可。然而真實的歷史完全不是這樣的。

 

對歷史有一定積累之后,往往會產生一個認識:人沒有絕對的好壞。讀完《封神演義》后,你會堅信周文王就是圣人,而商紂王則滿肚子壞水。可是,當你再讀《淮南子》《孟子》后,可能就會發覺商紂王也不像演義里描寫的那么變態。再讀《史記》,可能又會感覺周文王不像小說里描寫的那么神圣。再讀更早的《左傳》《尚書》,你會更加疑惑,誰是好人誰是壞人,真不太好說。

 

印象中,電視劇《雍正王朝》是第一部把政治斗爭完完本本的呈現在新中國觀眾面前,其中也很難區分好人壞人,當時大家的三觀被刷新了不少。等到《走向共和》播出后,觀眾們的三觀徹底崩潰了,怎么李鴻章、慈禧也有講道理、干實事的時候呀。最近,又有人呼吁給秦檜平反,批評岳飛,大家都已經見怪不怪了。



秦檜,歷史上的他并非十惡不赦

 

《百家講壇》中的《王立群讀史記》也是這個路數,他幫你分析權力斗爭中的成敗得失。當今權術史方面的大師當屬吳思先生,他的《潛規則》早已深入人心成為現代漢語中的新詞匯。另一本《隱蔽的秩序》的副標題是"拆解歷史弈局",權術味十足。記者問他,你是否擔心有人把你的書當官場指南看,吳思笑說那也沒辦法呀

 

當然,權術自然也分高低,比如說《戰國策》就比《厚黑學》高級得多。整天看《還珠格格》的跟整天看《甄嬛傳》的要真的斗起辦公室政治來,那還不是小巫見大巫么?現實如此殘酷,不如多學點權術吧,這一點也不丟人,反而是成熟的表現。先活下去,才能圖發展、搞建設嘛。

 

兵者詭道也。達到讀史的第一重境界的人,他的思想已經進入不知道善惡的狀態了。

 

02、讀史的第二重境界——不知是非

 

只有了解天下大勢,才能真正理解那些歷史人物以及他們每個行動背后的邏輯。他們想到的不光是自己的權力和地位,也有關于“家國該往何處去”的探索和追求。達到二重境界后,不但早已忘卻好人壞人,有時甚至連“仁義道德、對錯是非”也會逐步淡去。

 

比如說武則天,大多數人可能對武則天的"面首(男寵)"問題最感興趣,并以此批判她。達到第一重境界的人可能會從宮廷斗爭角度去評論,總結一個女人該怎樣稱皇,又如何屠殺異己。但是如果你看能看到天下大勢,就會意識到,即使朝廷上再怎么腥風血雨,老百姓當年的日子其實還是過的不錯的。

 

史書愛寫宮廷斗爭,卻往往對經濟和社會大局著墨不夠。如果100年后的未來人找到我們這個時代的報紙,很可能得出結論是,那幾年的高等教育改革是失敗的,因為學費那么貴,怨聲載道。可實際上呢?2006年高校招生540萬,是1998年的五倍!那些今天抱怨學費貴的大學生,如果不改革的話可能連上大學的機會都沒有,現在我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達到23%,這就是大局。

 

其次要把大局放進歷史的前前后后中去看。三國時期的天下大勢不能籠統的用一句"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來總結概括,而是中國統治集團從貴族階級到士族階級過渡的大局中的一個小小插曲。如果把握到了這個大勢,就會更加注意袁紹、荀彧這樣的人的家國抱負,而不是呂布和貂蟬的兒女情長。易中天《品三國》最后幾集就講述了這個天下大勢,其境界顯然就遠高于王立群側重于宮廷斗爭。

 


易中天講《品三國》

 

研究天下大勢的人根本不會在意朱元璋是不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他廢除宰相制度、推動八股文才是更重要的事情。雍正用不用血滴子壓根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攤丁入畝土地政策”。明朝為什么滅亡?與其從崇禎皇帝的性格去解釋,不如從整個明朝的稅收政策去分析——稅率偏低導致國家沒有力量干大事,最終倒在天災人禍的腳下。

其實一項政策到底是對是錯,其實是極難評價的。比如對于“八股文”,當下的主流意見是“八股文”極大限制了考生的行文方式和創作思想。但其實應當看到八股的積極一面,也就是確保了公平性和普適性,所有考生都被放在同一根起跑線上,對同一個話題,用同樣的文章格式來作答。也好比當下的GRE考試(美國研究生入學考試),就是一種盡量追求公平的能力測驗,確保了來自各個地方,學術背景不同的考生都能有一席之地。

 

剛才提到雍正推行的“攤丁入畝政策”。這個政策是把之前的按人頭征稅改為按土地面積征稅,顯然對老百姓是極大好處的。但也正是因為這個政策導致了人口暴增,在灌溉技術沒有同步發展的情況下,人口暴增也許就是導致“康乾盛世”之后,中國積貧積弱的最根本原因,也進一步導致了清政府和華夏大地往后幾百年的各種心酸。

 

 

有關“攤丁入畝”的奏折

 

興一利必生一弊。推行一件政策,初衷必定是有利于人民和國家,但往往也會伴隨不利的情況發生。歷史本就沒有定論,把握天下大勢是極為困難的,也沒有老師能教,只能靠個人在不斷的閱讀中慢慢感悟。

 

達到讀史第二重境界的人,他的思想已經進入了“不知對錯,沒有是非”的狀態了。

 

03、讀史的第三重境界——不知真假。

 

前面說的兩個讀史境界其實都有點“以史為鑒”的用意,若要再進一步,就會把這一點也放下,因為“歷史根本不重要”。

 

政治家特別喜歡引用歷史來為今天制定的政策做鋪墊。因為以前古人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他們就是這樣做的。但歷史學家會告訴你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古人遇到的情況根本不是你說的那個情況,他們采取的行動也不是你說的那個行動,甚至這位古人是否存在,也還有爭議。

 

Are We Rome》這本書介紹:西方絕大多數歷史學家,認為古為今用其實是毫無意義的。易中天在接受采訪的時候也說過這點,他也不提倡古為今用,學歷史其實沒什么用處。

再舉個例子,“9.18事變中的東北軍不抵抗。以前的主流看法一直是:蔣介石命令張學良不抵抗。2004年,金一南教授提了一個新的說法——張學良跟東北軍將領討論分析后,認為根本打不過日本人,因此主動不抵抗,跟蔣介石沒啥關系。最近又讀到張學良自述,他自己的說法是——當時他判斷只是小股日軍鬧事,不想把事情搞大所以不抵抗,也就是說大意失東北。那么東北軍到底為什么不抵抗呢?這三個版本到底哪個才是真正的歷史呢?

 

 

西安事變前的蔣介石(右)與張學良

 

雖然每個人都希望在研究歷史時,能夠不戴有色眼鏡、不帶功利目,但寫歷史、讀歷史的都是人,都會有主觀情緒和各自的背景,要撥開歷史迷霧去分析真正的客觀情況,是極難、極具挑戰性的工作。

 

我是這么理解的——其實歷史上是否發生了這個事件根本不重要。比如,“滿清入關”到底是怎么回事兒,只需要想想《三國演義》就能明白,把"蔣干中計"的故事套用到袁崇煥身上就理解,即使"蔣干中計"只是羅貫中的虛構故事。換句話說,小說、寓言、神話中的道理都是可以古為今用的,而不僅僅只是歷史

 

學術界對南懷瑾前輩的最大批評是說他使用典故不分真實還是虛構歷史,其實南懷瑾明白的很呀——史書上的東西可能除了名字是真的,事情都是假的;而小說里的東西除了名字是假的,可能都是真的。所以,用《水滸傳》的情節來模擬分析江湖斗爭,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達到讀史第三重境界的人,他的認知已達到不分真假的狀態。因為與其去區分真假,不如漠視真假,只存對邏輯和人性的認知,因為那些東西是具有客觀規則的,不會因為作者或轉述者有意無意的主觀意見而失真。

 

不知善惡、不知是非、不知真假,也許“一問三不知”就是真正將歷史讀透的人所達到的境界吧!


來源:原想,作者不詳

關于千秋業 | 網站聲明 | 誠聘英才 | 聯系我們
2007 - 2012版權所有 ? 北京千秋業教育顧問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安立路68號(陽光廣場)B2座16層1602室 郵編:100101
聯系電話:010-64938082 傳真:010-64938079 E-mail:194664209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