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影院/中文字幕99/91青青在线视频/精品国产高清毛片

您好,請選擇問題分類進行咨詢。
聯系電話
010-64938082
首頁 > 千秋書院 > 中外書訊
瀏覽:1101次發布時間 : 2020-10-15當代人性的殘酷真相,梁曉聲在這里都說透了



梁曉聲曾在艱苦的日子里,將心中的壓抑轉換成文字,靠自己的努力成為了職業作家。


后來,成為政協委員的梁曉聲始終沒有忘記一個作家真正的使命,他不斷地替平民發聲,為他們爭取福利。


如今,梁曉聲已有71歲的高齡,但他筆耕不輟,仍然肩負著心中的那份社會責任,自己也始終站在弱勢的一方。




家訓


“我出生在一個并無豐厚文化底蘊的普通家庭,成文成系統的家風家訓,是無從談起的。”


新中國成立那年,梁曉聲出生在哈爾濱一個普通家庭,父母皆目不識丁。


梁曉聲這樣形容父親:“頂天立地的漢子,性格剛強,從不抱怨生活,也從不嘆氣。”


梁曉聲上面有個哥哥,下面還有兩個弟弟、一個妹妹。母親身體弱,爺爺也跟他們一起生活。


一家8口人,只有父親一個人干活。他的父親從來都不會唉聲嘆氣,他說這是一個人的基本出息。



在小的時候,有一次吃完飯,他喝光了一碗包谷面粥,覺得沒吃飽,端著碗準備再去盛,起身時,瞥見父親在看他。


梁曉聲膽怯了,猶豫著不敢再盛。


沒想到父親卻鼓勵他:“再吃一碗!”見他只盛了半碗,又讓他“盛滿”。


接著,父親用筷子指著其他幾個孩子,說:“你們都要能吃!能吃才能長力氣!你們現在靠我的力氣吃飯,將來,你們是都要靠自己的力氣吃飯的!”



父親的話深深地影響了梁曉聲,后來在“知青下鄉”的那段日子里,他沒有抱怨,而是將心中的壓抑轉換成文字,靠自己的努力成為了職業作家。


他的筆下記錄了各色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百態,淋漓盡致地繪制了他們五光十色的精神圖譜。


他的書里,有對前途命運茫然無措的打工者、志大才疏的文藝青年、猜忌心重的小老板……


他們有著各異的人生原則與生活哲學,也有著矛盾迥異的性格,這些沖突與融合,形成了這個國家的溫度與性情。


人們讀過他的作品,便可以感受到真實的人性,窺見這世間生機勃勃的一角。


如今,梁曉聲的父親已去世多年,但無論走到哪里,他都會說父親是自己最崇敬的偶像。


他也一直把父親做人的原則,身體力行地傳給自己的子孫。


替平民發聲


梁曉聲先生是當今中國文化界標桿人物、社會賢達。


一直以來,他就是一位充滿人文情懷的社會觀察者和記錄者。


對中國文化建設的思考、對普通老百姓生活的關注、對世道人心的救輔,一直是他創作的本衷與初心。


在他的作品中,無論是紀實性的作品,還是虛構性的作品,故事里都充滿著對社會公平正義的崇尚和對社會弱者的關注。



談及創作,梁曉聲這樣說道:“尤其要關注那些容易被社會忽視的人,此時的作家應代替更多人的眼,如同社會本身的眼,此即文學情懷之一種,很重要的一種。”


而這種情懷在梁先生擔任全國政協委員期間,參政議政的過程中也得到充分的貫徹和體現。


他在兩會上的一些經典語錄,也在民間廣為流傳:


城市退休工人的退休金還須漲;醫療福利還要再提高;普通勞動者的工資和納稅起征額也還有上調空間。


其實還有很多比恢復繁體字更值得關注的事情。這樣的提議如果在一些學術論壇上提出來可能會更好。


孩子們的大腦已經用傷了,不能再讓他們的頭腦中只有考試一件事。




曾有人將作家分為兩類:一類服務于社會,一類服務于心靈。


用心靈發展出的智識,又反哺于社會,或從社會發展出的智識,透浸于心靈。


梁曉聲有他那一代作家的顯著特點:既勤奮又悲憫,在社會與心靈的總作用下替平民發聲。


2019年8月16日,第十屆茅盾文學獎在北京揭曉。


梁曉聲《人世間》、徐懷中《牽風記》、徐則臣《北上》、陳彥《主角》、李洱《應物兄》獲獎。


其中梁曉聲的《人世間》在獲獎作品中,得票最高。


這是大家對他作品文學價值的認可,更是對他本人胸懷和格局的高度評價。


對中國文化的再思考


梁曉聲先生的作品,站在當今社會現實的立場,對照世界文化底蘊,對中國文化進行了入木三分的思考。


這其中,包括了對中國歷史、文學、文藝等諸多方面的內容。


既有以時間為線索的宏觀歷史考察,也有對文藝作品的微觀解剖,力圖從中整理一條出關于中國文化、中國人精神氣質總結性的內容線索。


同時,他也提出了很多角度新穎而又富于思辨性的文化命題:


儒家思想中最有意義的論點是什么?

林黛玉的“吃醋”卻折射大觀園里的等級觀念?

文化有優劣之分嗎?

長于文化閹割的清朝,卻意外地保存了怎樣的文化暗線?

國家也是有文藝氣質的?



此外,他對中國的學術界提出了批評,認為其有種長久的通病,那便是“對所謂經典一味地贊美”。


尤其是那些靠宣講經典吃飯的人,更是習慣于論瑕為美,仿佛不如此,所捧的飯碗就低人一等。



他對文化的思考始終是放置于平民視角的:


“當社會還無法滿足普通人的基本擁有愿望時,文化最清醒的那一部分思想,應時時刻刻提醒著社會來關注此點,而不是反過來用所謂不平凡的生活方式,來刺激前者。”


龍應臺這樣評價他:知識分子歷來就有矯正社會惡疾和喚醒民眾的使命,包括基本概念的重建。在這一點上,作家梁曉聲先生是令人尊敬的。



在《梁曉聲談中國人文》一書中,他曾就“年輕人救下落水老人喪命”這一事件直擊人性的軟弱:


人救人之人性體現,是根本排斥什么“值得與不值得”的討論和辯論的。
進行這種討論和辯論的人,其思想意識肯定發生了疾病。

這種疾病若不被指出是疾病,傳染開來,肯定將導致全民族的冷血退化。

如今,在一些年輕人眼中,人生的意義就是享受,他們還未受過苦,也沒有經歷大的波折磨難。


在他們看來,世界是美好的,人生要享受眼前的美好。


如果自己經歷了困難,他們便更有理由:人活在這個世界這么苦,不好好享受對不起自己。


梁曉聲對此有不同的意見,他說,所謂“人生的意義”,至少是由三部分組成:


一部分是純粹自我的感受;一部分是愛自己和被自己所愛的人的感受;還有一部分是社會和千千萬萬別人的感受。



梁曉聲今年已有71歲的高齡,但他筆耕不輟,仍然肩負著心中的那份社會責任,自己也始終站在弱勢的一方。


他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一點點推動社會的進步:


“個稅起征點、農村醫保社保、農業稅……這些執行了的政策,每個問題我們都拍過桌子,拍了幾年十幾年終于出了結果。”


書籍推薦:《梁曉聲談中國人文》:《中國人的日常》《中國人的人性與人生》《中國文化的性格》,梁曉聲 著,現代出版社


在本套叢書中,這三部作品,一部記錄中國人的生活日常百態,一部透視中國人的文化心理,一部剖析中國文化基因。三位一體,互為補充,形成了梁曉聲對中國人文體系的獨特理解和建構。


來源:綜合現代出版社、婚姻與家庭雜志、央視一套等網絡內容。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本文內容僅代表原作者觀點,與本平臺無關。


關于千秋業 | 網站聲明 | 誠聘英才 | 聯系我們
2007 - 2012版權所有 ? 北京千秋業教育顧問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安立路68號(陽光廣場)B2座16層1602室 郵編:100101
聯系電話:010-64938082 傳真:010-64938079 E-mail:194664209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