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蕩的鐘擺極簡改革開放史
文 、編:先知書店
﹎
▲南京化工大學恢復高考后的第一批學生(1978.5)
1978年,中國走出極端年代已經兩年,社會秩序逐步恢復。
然而,多年激進運動造成的后果觸目驚心:經濟崩潰、民生凋敝,人均GDP僅225美元;大批政治運動的受害者飽受冤屈和歧視,無權參與社會生活;“階級斗爭”“計劃思維”“兩個凡是”等思潮依然大行其道;科技、教育、文化事業停滯不前……
▌逃港潮:改革開放的催生針
▌家庭聯產承包制:農村改革的艱難突破
▲鳳陽小崗村的“生死狀”(國家博物館 )
▲想吃米,找萬里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引發了關于真理問題的大討論,“兩個凡是”的主張遭受廣泛質疑,破除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以實踐來檢驗真理的實用主義思潮逐漸占據上風。
▌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被正式確立為基本國策
▲十一屆三中全會上的陳云和鄧小平(右)
1978年12月,中共“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決定:結束“以階級斗爭為綱”,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家庭聯產承包作為農村的基本制度,以市場機制發展解放城市生產力;設立經濟特區,積極發展與各國平等互利的經濟合作,采用世界先進技術……
▌中美建交:走向開放的關鍵一步
三中全會剛結束的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鄧小平立即訪問美國。時任社科院副院長在飛機上問他:“我們為什么要這么重視同美國的關系?”鄧小平答:“凡是和美國搞好關系的國家,都富起來了。”
▌糾正歷史錯誤,彰顯改革決心
· 撥亂反正與知青回城
▲云南知青事件
1979年初,各地爆發激烈的知青請愿事件。長達25年的時間里,知青們在農村飽嘗艱辛、錯過發展機會,改革啟動后,他們極力要求回城。1980年開始,一千多萬知青陸續回城,并獲得工齡補償。
1981年6月,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決議》對十年浩劫的錯誤和責任做了明確的評判,同時決定對300多萬件冤假錯案平反,這些案件的受迫害者、受牽連者,終于擺脫了受歧視的地位,獲得了平等升學、就業的機會。
· 對制度與文化的反思
▲鄧小平接受法拉奇專訪
1980年8月21日、23日,鄧小平在接受意大利記者奧琳埃娜·法拉奇采訪時,從傳統政治文化影響的角度,深刻反思了政治體制的弊端:官僚主義;權力過分集中;家長制......
改革開放的80年代
﹎
▲“最接近諾獎的華人經濟學家”楊小凱(左二)平反后在武漢大學
▌ “我們真是窮怕了”
▲與香港隔海相望的深圳蛇口
· 底層突破,頂層確認,再轉為政策
“傻子瓜子”創辦人年廣九,因雇傭超過100人,合資經營等問題被當作“資本家復辟”;
1982年,因政府一則“緊急通知”,八位溫州企業家變成了“投機倒把罪犯”,史稱“八大王事件”……
最后因袁芳烈等人干涉,他們才得以脫身,陳朽的政策法律,也被修改或廢除。鄉鎮企業、個體戶、國營企業改制,無不如此。
· 頂層設計,單點突破,再以點帶面
為減小改革阻力,中央決定在偏遠的沿海地區建立經濟特區,進行試點。在深圳,市場化的政策,吸引了大批的資本和勞動力涌入,“深圳速度”令全世界側目。
1982年,特區口號——“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一經推出,引發“姓資姓社”的軒然大波。直到1984年鄧小平親自肯定,爭議才得以平息。該口號被譽為“改開時期知名度最高、影響力最大的口號”,標志著“競爭、平等、追求自由和私人財富的精神”再度興起,并深深扎根于民眾的心中。
▌讀書無禁區,思想無禁區
1979年春,持續20多年的書禁初開,《讀書》雜志的發刊詞《讀書無禁區》,仿佛一粒石子,在沉悶多年的思想界激起巨大波瀾。從此,“讀書無禁區”成為新啟蒙時代最具標志性的口號,崇尚文化、汲取知識成了那個年代的潮流。
▌西學東漸:觸碰人類思想的邊界
80年代起,官方和民間共同發起大規模的翻譯運動。出現了“思想熱”“文化熱”的盛況。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譯叢”:商務印書館出版,是中國現代出版史上規模最大、質量最高、持續時間最長的學術翻譯奇跡。
迄今,該叢書共譯介700種,共826冊人類思想經典書籍。時任總編陳原說:這些著作提供了一種可能——讓人們接觸到迄今為止人類已經到達過的精神世界。(1982《人民日報》)
2018年,商務印書館首次推出該叢書精裝典藏版。這既是向改革開放致敬,也是這幾十年來,我們收獲的一筆最大的精神財富。
“文化:中國與世界”叢書:由甘陽、劉小楓、趙越勝、徐友漁等人主編,譯介了馬克思·韋伯等20世紀西方人文經典,成為此后各學科的必讀經典。
▲(左起)甘陽、劉小楓、徐友漁、趙越勝
“走向未來”叢書:由金觀濤主編,致力于“為年輕一代介紹在科學、人文領域的最新發展”,是當時影響最大的新思潮普及叢書。編委會集中了官方到民間的一批知識精英,代表了80年代思想解放最前沿的成果。
▲(左起)劉青峰與金觀濤、丁學良、朱嘉明
▌被遺忘的珞珈山奇跡
▲大學之大,在于大師
1980年代的學術風氣自由、開放、活躍。
在那個短暫、激越的時代,劉道玉的武漢大學、羅征啟的深圳大學,銳意革新,成果最為輝煌,引發世界震動。
▌莫干山會議:青年改革派嶄露頭角
當改革由農村推進到中心城市,從理論到現實,分歧和沖突越來越多。
1984年9月,“中青年經濟科學工作者學術討論會”在浙江莫干山召開。以中青年為主,來自政商學界共300多人,圍繞價格、外貿、金融、城市化等經濟議題展開激烈爭論,形成朝野共商、左右派和平對話的空前盛況。
除了“朱黃翁王”等“改革四君子”外,馮侖、華生、李劍閣、樓繼偉、田源、韋森、張維迎、周其仁、周小川等人都曾深度參與其中。會議結束后,一大批中青年學者脫穎而出,直接進入政府體改部門,成為日后改革派的重要力量。
▌價格闖關失敗,改革受挫
1984年5月,為使計劃經濟平穩過渡到市場經濟,國務院出臺“價格雙軌制”的改革規定:同一商品的價格,在計劃指標內實行固定價格,計劃指標外由市場自由調節。
這一舉措使市場機制逐漸確立,也帶來諸多副作用。重要的生產資料都被管控,計劃內的價格遠低于市場價格,于是不法分子倒賣物資賺取差價,嚴重擾亂市場秩序、破壞企業公平競爭。
▲88年搶購潮
經濟社會巨變的三十年
﹎
▌90年代初的艱難突破
改革受挫,開放也受到限制。時任美國總統布什,帶頭對中國實施制裁。中國出口下降、市場疲軟、生產萎縮,1990年GDP增長僅2.4%。在鄧小平的斡旋下,日本率先結束封鎖,向中國無償援助50億日元,又持續提供大量醫療、技術支持。
▲90年的“治理整頓”使個體戶銳減360萬
▌九二南方談話:誰不改革誰下臺!
▌“下海潮”:私營經濟的勃發
▲馮侖、易小迪、王功權和潘石屹
南方談話后,海內外慢慢又恢復了對改革的信心,大量的外資和新技術涌入中國,體制內精英爭相下海經商。中關村的新技術產業、溫州的個人企業、廣東的外向型企業,成為民企翹楚。
自由開放締造文明
﹎
1997年2月19日鄧小平逝世,但他的時代卻并未就此結束……人們關注歷史,研究歷史,不外乎尋找真相、發現真理,并汲取經驗教訓,警示現實。對于鄧小平時代,同樣如此。如何解釋鄧小平時代取得的經濟奇跡,又如何解決存在的問題?先知書店編輯們,從參與或長期研究改革開放的學者作品中,發現下面的洞見,或可作為這一時代的總結和啟示:
●落后國家模仿先進國家的空間很大,這種做法或許在短期內會帶來經濟快速增長,但也必然埋下重大隱患。要獲得后發優勢,一定要先做個學習成功制度的好學生,在考試未及格前,一個壞學生是沒有資格講“制度創新”的。
●市場經濟制度再造了中國。經濟改革始終是主線。經濟改革大膽突破,政治改革慎之又慎,當后者的吁求高漲,可能引發動蕩的時候,不惜放緩甚至暫停,以保障經濟發展順利進行。
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看懂鄧小平時代背后的涌動暗流,既能了解種種社會思潮,更是一把洞悉當下的鑰匙。為此,先知書店誠薦傅高義十年心血的結晶《鄧小平時代》:
◎這本書不是給鄧小平一個人,而是給時代立傳
“真正值得大寫特寫的是1978年”。中間1969到1978這十年,作者只寫了10萬字,然后他把50萬字放在改革開放以后。 因此,這本書的著眼點不僅僅是鄧小平個人,更把重心放在對一個時代的考察和研究上,是在為這個對中國人影響最最深遠的時代立傳。 正如本書的出版者所說,《鄧小平時代》“能夠告訴讀者中國發展道路從哪里來,向何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