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知并非真知。”
——黑格爾
很多東西,我們因為熟視,從而經常無睹,而真理與真實,恰恰遮蔽于這些老生常談中。
比如,談到文藝復興,很多人只知道15世紀以達·芬奇、米開朗基羅為代表的意大利文藝復興,鮮有人知道還有9世紀的“加洛林文藝復興”、“12世紀文藝復興”、“尼德蘭文藝復興”、“北德意志文藝復興”等。真實的歷史,恰恰是以上所有的文藝復興,共同塑造了現代歐洲文明的偉大。
再比如,提及啟蒙運動,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都是以伏爾泰、盧梭為代表的法國啟蒙運動,那是弘揚理性、鍛造現代世界的法國大革命前奏。對啟蒙運動再了解多一點的人,大概也知道以康德、馬克思、黑格爾、費希特為代表的德國啟蒙運動,他們強調理性、文化和天才創造力沖動,是歷史主義和浪漫主義的源頭。
不過,鮮有人知道,歷史上還有一場以哈奇森、休謨、斯密、弗格森等人為代表的“蘇格蘭啟蒙運動”——這場啟蒙運動的重要性,尤其是對當下和未來的鏡鑒意義,不僅被低估,甚至快要被遺忘了。
▍“天才成群而來”
所謂蘇格蘭啟蒙運動,是指18世紀在蘇格蘭地區“天才成群而來”——涌現出如弗朗西斯·哈奇森、亞當·斯密、大衛·休謨、亞當·弗格森等思想家。其貢獻正如學者布羅迪指出的——
蘇格蘭啟蒙運動“發明”了現代世界,它不僅創造了觀念的現代性,而且也在政治學、經濟學、道德科學、哲學、歷史、宗教、藝術、工程、數學、自然科學、醫學等很多方面為歐洲文化,也為人類文明增添了光彩,更為重要的是,它塑造和建構了現代社會。
●塑造了英美國家的歷史進程,奠定了現代世界文明的根基。
當年,英美國家能從世界諸文明中勝出,就在于其國家建設、社會哺育以及道德情操的形成,受到了蘇格蘭啟蒙思想的影響和培育。如亞當·斯密的政治經濟學,休謨的哲學、歷史學,哈奇森的倫理學,弗格森的文明演化論等。
200年后的哈耶克,甚至聲稱在蘇格蘭啟蒙運動諸公的書中,“我們發現了對自由主義基本原則第一次系統闡述。”
國內很多自由主義、保守主義學者都曾表達過對蘇格蘭啟蒙運動的推崇之情:
◆政治學者劉軍寧認為:“在人類歷史上有兩種啟蒙,一種是法蘭西啟蒙,一種是蘇格蘭啟蒙。蘇格蘭啟蒙和保守主義非常接近,它強調神,強調習慣法、強調習俗。而法蘭西啟蒙否定神,否定習慣,強調理性,信賴人的理性能力,甚至是統治者的理性能力”;
◆歷史學家朱學勤甚至說:“歷史就是英美模式與法俄模式的較勁”,而英美模式就源自蘇格蘭啟蒙。
回到中國近代史現場,我們知道,中國的啟蒙運動,起源于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接受最多的是法式、德式乃至俄式的啟蒙,這也導致了中國百年現代化之路在左與右、激進與保守、計劃與市場、人治與法治之間不斷搖擺,崎嶇坎坷。
回到當下,如果我們承認社會層面的啟蒙尚未完成,那么,了解、普及蘇格蘭啟蒙,無疑會少走很多彎路。如果我們對知識界近些年那些無謂的撕裂、故步自封、自暴自棄等亂象痛心疾首,那么,重拾蘇格蘭啟蒙的思想遺產,無疑是提高知識界乃至整個社會人文社科素養的必選項——
因為相較于理性至上、對傳統全面否定、具有烏托邦傾向的法德啟蒙,蘇格蘭啟蒙呈現出的漸進的、改良的,對傳統有傳承但又不完全守舊的啟蒙,才是最值得我們借鑒的思想資源。
▲被譽為“北方雅典”的蘇格蘭首府愛丁堡。
大約十多年前,阿瑟·赫爾曼那本《蘇格蘭:現代文明》引入中國后,“蘇格蘭啟蒙”一度成為知識界的“顯學”。遺憾的是,該書如今早已絕版,該話題的書籍雖然也不少,但多為嚴肅、專題研究性質的學術作品,很少有經典又好讀的通俗讀物。更為重要的是,對于今天的中國讀者了解蘇格蘭啟蒙,大部分學術經典,至少存在三個不足:
●“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缺乏系統認知。
很多人談起蘇格蘭啟蒙,只知道作為經濟學家的亞當·斯密及其作品《國富論》,作為經驗主義哲學家的大衛·休謨及其作品《人性論》。但實際上整場啟蒙運動不僅關涉經濟、哲學向度,還涉及社會、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
比如注重美德的哈奇森,注重文明演化的弗格森,就連斯密也有哲學專著《道德情操論》,休謨也有歷史巨著《大不列顛史》(英國史)。這些領域的總和,才是完整的蘇格蘭啟蒙。
●“泛泛而談,看不到最重要的精神特質”。
蘇格蘭啟蒙運動,誕生于人類歷史從農業文明向工商業文明轉型時期,其核心價值指向了這場文明史上古今之變的核心領域——道德、正義、法治、社會、政府。蘇格蘭啟蒙思想家們,從不同維度出發,均不約而同地關注了這些議題。
今天,我們是否能從這些領域提煉出框架性要點,并且將這些要點,匯聚成具有同一精神特質的思想,極為重要。但我們常見的作品,還是以各個領域觀點的簡單羅列為主。
●“沒有回答當下為什么要關注蘇格蘭啟蒙,缺乏時代特征和問題意識”。
很多文章和書籍陷入“為介紹而介紹”的誤區,淪為純粹的思想史梳理,介紹了斯密、休謨的觀點,但卻沒有回答他們的思想開創性何在,也沒有回答他們的思想到底對今天有何價值?
簡而言之,大部分作品,沒有回答一個現代人,尤其一個活在當下的中國人,為何要關注200多年前發生在遙遠蘇格蘭的思想啟蒙運動。
不過,幸運的是,上海三聯書店剛剛出版的中國著名法政學者高全喜新作《蘇格蘭道德哲學十講》,不僅完整、清晰、系統地介紹了蘇格蘭啟蒙運動,彌補了《蘇格蘭:現代文明》一書絕版后的空白。更重要的是,作者特有的觀察視角與問題意識,為我們勾勒出蘇格蘭啟蒙運動于當下的思想價值——“古今之變”何以發生,以及現代文明不可或缺的四塊基石。
▍奠定現代文明的四塊基石
赫爾曼在《蘇格蘭:現代文明》一書中指出:現代世界由科學技術、資本主義和政治民主三個要素構成,正是改良蒸汽機的瓦特、提出市場經濟的斯密等思想家,為現代世界文明提供了思想之源。
在《蘇格蘭道德哲學十講》一書中,高全喜老師則向前更進一步:蘇格蘭啟蒙運動不僅為現代世界的誕生貢獻了四塊基石,而且這些基石一直共同捍衛著現代文明。
基石一:新道德觀——現代社會正當性的道德辯護
蘇格蘭啟蒙思想家特別關注人性(human nature)。他們認為,人類的道德思想及行動與自然現象無異,背后也有其規律,他們甚至希望效仿牛頓在自然科學領域的努力,基于觀察與范式,在道德領域建立一門關于人性的科學——人類學(anthropology)。因為,合法性問題、道德正當性問題,應該說是任何一種制度、一種社會形態能否存續,以及存續多久的基底。
關于蘇格蘭啟蒙,如果說赫爾曼意識到了蘇格蘭啟蒙的重要性,高全喜老師則抓住了蘇格蘭啟蒙運動的核心——新道德觀(情感主義),為現代社會提供了道德正當性辯護。無論是哈奇森的新德性倫理學,還是斯密為“自私”的辯護,他們的思想核心指都向了休謨“人是激情的動物”這一主旨。
斯密另一部倫理學巨著,被譯為《道德情操論》,高全喜老師指出,這又是一個不理解蘇格蘭道德哲學導致的翻譯錯誤,準確的表達應為《道德情感論》。
簡單說:人的行為是以情感作為依托而開始的,同情心、同理心、共同感、旁觀者的合宜性才應該是行為合乎道德的最好標準。正如中國儒家思想精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皆有惻隱之心、不忍仁之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這種以人類基本情感為核心的道德觀,既不同于功利主義的道德計算,也不是基于宗教或哲學家的傳統應允,當然,也不是蘇格蘭啟蒙之后康德式高度公理化的義務主義倫理學,而是建立在人類最樸素的道德直覺上,融合德性倫理學,形成的一種新倫理學,哈耶克將此總結為:“道德是介于本能和理性之間產物”。
蘇格蘭啟蒙建立的這種“新道德觀”,既是諸位思想家的核心思想,其本身更是構成了現代社會的一切前提,因而也成為了現代世界四塊基石的起點和根基。
高全喜老師將本書命名為《蘇格蘭道德哲學十講》,無疑是洞察到新道德觀應居于“現代文明基石之中心”——新道德觀為現代商業、法治、有限政府等提供了道德合法性、制度合法性、文化合法性的起點。
這也是斯密自己為何更看重《道德情操論》而非《國富論》的原因——他給自己寫的墓志銘是:“格拉斯哥大學道德哲學教授,《道德情感論》作者。”在斯密看來,政治經濟學產生于道德哲學,丟開道德倫理,只會危害市場經濟。
基石二:新財富論——工商業社會,分工催生著社會轉型
前現代社會,工商業也存在,但在社會經濟中的比重很有限。所謂古今之變,其核心就是社會由農業文明向工商業文明轉型。蘇格蘭啟蒙思想家是第一批認識到這一巨變,并且進行系統詮釋的群體。
亞當·斯密之所以被奉為現代政治經濟學之父,就是因為他率先意識到了工商業社會的“分工”,和傳統農業社會已有本質上的不同。這種分工的變化,已經導致了社會的全面轉型,這才有了《國富論》的誕生(高全喜老師指出,應譯為《國民財富論》更準確,“國富論”有誤導之嫌)。
除了從分工協作的視角詮釋“國富國窮”之外,斯密呼吁人們必須直面這場財富生產方式上的古今之變,如何處理進口與出口、社會與商業、政府與個人的關系已經成為了時代命題。
今天,斯密的分工理論早已成為經濟學常識,但卻很少有人知道,斯密所闡釋的,其實是現代文明的發生和演進邏輯:沿著商業社會的軌跡前行,不要退回到農業文明——這恰恰是當下最需要強調的常識,也是重拾蘇格蘭啟蒙的價值所在。
基石三:新文明論——現代社會是工商業文明,是一種高級文明
很多人認為是達爾文發明了演化論的思想,從而解決了物種變化的問題,但實際上,更早的18世紀蘇格蘭啟蒙思想家早就已經意識到了社會演化的問題。恰是達爾文閱讀了蘇格蘭啟蒙思想家的書,大受啟發后,將社會演化的觀點,遷移到對物種的考察。
亞當·斯密認為社會發展要經歷狩獵、畜牧、農業、商業四個階段,弗格森將社會發展分為“蒙昧(savage)社會,野蠻(barbaric)社會(農耕社會),優雅(polished)社會(商業社會)”三個階段。他們具體的講法雖有不同,但實質大同小異,都認為現代社會是商業社會,商業社會較之前的社會是一種進步。
休謨甚至認為,商業社會更有利于知識的傳播、道德的養成、法治政府的建立,可謂是人類社會最高級的文明。后世名言“如果商品不能越過邊境,士兵就得越過邊境”(經濟學家巴斯夏)正是對蘇格蘭道德哲學家謳歌商業文明的最好注腳。
文明演化的觀點,更成為后來以埃德蒙·柏克、托克維爾為代表的的保守主義思想尊重傳統與秩序,以及哈耶克用人類擴展秩序反對計劃經濟的理論源頭——社會不是一個可以任由某人涂涂抹抹,畫錯之后重新再來的畫布,而是逐次演進而來的動態產物。
基石四:新政府論——厘清政府與個人的關系,是現代社會的首要問題
在政治哲學方面,蘇格蘭啟蒙思想家從歷史出發去考察政府的起源,視政府為長期演化的產物,認為政府形式與社會經濟狀況相聯系。如果說法治、有限政府的現代政治思想源于洛克的《政府論》,那么,將這些重要觀念融為一體并清晰、明確、系統化表達出來的,正是蘇格蘭啟蒙運動中的諸多思想家:
◆比如,卡默斯法官對混合政體的推崇。他認為,純粹民主政體是壞政體,純粹專制政體是另一個極端,混合政體無論是君主國還是共和國都處于中間。民主制由暴民統治,共和國由選出的公民進行統治,共和國的基礎是公民之間的平等。
◆比如,休謨的“現代文明三原則”:私有財產權的確立與穩定;同意的轉讓;許諾的履行。
◆比如,亞當·斯密的“現代政府三原則”:第一,保護社會,使不受其他獨立社會的侵犯;第二,盡可能保護社會上的個人,使其不受社會上其他人的侵害或壓迫,這就必然要設立嚴正的司法機關;第三,建設并維持某些公共事業及公共設施。
可以說是洛克、孟德斯鳩和蘇格蘭啟蒙運動諸公一起奠定了現代政治文明的理論體系。
總之,蘇格蘭啟蒙運動既塑造了現代社會,又奠定了現代社會最重要的四大文明根基,其重要性無論怎么強調都不為過。可以說,沒有蘇格蘭道德哲學家們的理論大成,現代文明社會幾乎不會出現,我們也幾乎也沒有思考現代社會的抓手。
▍蘇格蘭啟蒙運動
——于當下世界的三重現實意義
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如果說已絕版的赫爾曼《蘇格蘭:現代文明》,是關于蘇格蘭啟蒙的一部學術經典,那么,高全喜老師的《蘇格蘭道德哲學十講》,無疑多了三重現實意義:
●完成關于現代文明認知的“思想拼圖”。
思想必須是完整的,任何“拼圖”的缺失,都會讓認知陷入偏頗,甚至“跛腳”。現代文明的思想源頭眾多,過去我們了解更多的,是歐陸啟蒙或希臘羅馬的影響,極為重要的蘇格蘭啟蒙運動卻被嚴重忽視,彌補這一缺憾不僅有助于理解完整的思想史,更有助于認清真實的現代文明。
●現代世界欲走出當下危機,必須重拾蘇格蘭道德哲學。
當下世界,很多奠定現代文明的普適價值正在遭遇普遍懷疑,甚至其根基開始動搖。重新審視現代文明的理論根基——蘇格蘭道德哲學,顯得頗為重要。
●中國社會轉型,與蘇格蘭道德哲學有著某種特殊的不解之緣。
21世紀的中國,依然經歷著西方諸國曾經歷過的“古今之變”。中國傳統的儒家文明與蘇格蘭道德哲學,既存在相反的內容,但也存在諸多內在的“親和性”。中國這場遠未完成的古今之變,同樣包含著中西之變,那么,如何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之間,搭建一個思考橋梁,蘇格蘭道德哲學無疑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簡單說,高全喜老師的《蘇格蘭道德哲學十講》,在提綱挈領介紹這場人類文明史上偉大的思想啟蒙的同時,實時不忘回答一個現代人、一個現代中國人,為何要關注200多年前一場遠在蘇格蘭的思想運動,以及如何從這場啟蒙運動中汲取當下最需要的思想資源。
◆當然,一部好書,必須出自一位優秀學者之手,本書自不例外。高全喜老師是國內少有的同時能打通法學和政治學兩大學科,且又能從文明史的高度俯視“思想啟蒙”的學者之一,他被學界視為“中國政治憲法學流派”的開創者,是知識界公認的“大家”。
◆更難能可貴的是,本書所述問題雖然“高大上”,但那些抽象的概念、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被高全喜老師“化”為通俗易懂的鮮活文字,讓閱讀本書成為一場暢快淋漓的思想之旅。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高全喜老師對蘇格蘭啟蒙運動高超的駕馭能力,也體現在本書的謀篇布局和章節安排上——于閱讀者而言,既可以從頭到尾依次漸進的系統化閱讀,也可以帶著具體的問題意識,選擇對應的章節閱讀,很少有斷裂或跳躍之感。
總之,在人類文明史上,蘇格蘭啟蒙運動為現代世界的誕生至少貢獻了四塊基石,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于現實而言,無論是走出普遍的現代性危機,還是正確應對正煎熬著中國的“古今之變”,蘇格蘭啟蒙,尤其是居于其中心位置的道德哲學,都是我們繞不開的一個思想樞紐。這也是高全喜老師這部《蘇格蘭道德哲學十講》,值得反復閱讀和收藏的根本原因。
(免責聲明:轉載先知書店。感謝原創作者和原發布平臺的辛勤付出。版權屬原擁有方。部分圖片來自網絡,若涉侵權,指正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