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1. 典范級作品,含金量高,常讀常新。
自1995年出版以來,本書受到國際歷史學界及大眾的廣泛好評,2010年出現在每個國際出版人的推薦書目中。本書為20周年紀念版。
2.思想盛宴,對歷史進行批判性反思,用歷史理性重塑歷史觀。
本書強調了歷史的復雜性,啟發性強。作者提出歷史的存儲模型、沉默進入歷史的4個關鍵時刻等核心觀點,為歷史研究者和歷史愛好者提供了重要參考。
3.信息量大,歷史知識與歷史理論交錯穿插,燒腦作品。
涵蓋美洲新大陸的發現與發明、對哥倫布的解讀和塑造、海地革命、阿拉莫戰役、對奴隸貿易的論戰、種植園經濟、西方對殖民主義態度的演變,等等。歷史知識與歷史理論交錯穿插,適合喜歡高密度作品的讀者。
4.跨界作品,物超所值。
內容涵蓋歷史學、人類學、哲學、政治學,涉及問題多樣化,帶來多學科知識。
自序
我成長在一個充滿歷史學氛圍的家庭中。我父親一生從事過許多相似的職業,這些職業都不能單獨定義他,但其中大部分都浸透了他對歷史的熱愛。在我十幾歲的時候,他在海地的電視臺做了一個定期節目,探討這個國家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這個節目很少讓我感到驚訝,因為我爸爸給觀眾講的故事和他在家里講的沒什么不同。我把其中的一些寫在發黃的卡片上,這些內容被收錄在一本我父親從未完成的關于海地歷史的大部頭傳記詞典。后來,他擔任我的高中世界史老師,在他的課上,我比同學們更加努力學習,以取得及格的成績。他的課盡管一如既往的好,卻永遠無法和我周日在家學到的相比擬。
每個星期天下午,我父親的弟弟——我的叔叔埃諾克都會來做客。他是我認識的少數幾個靠研究歷史謀生的人之一。他名義上是國家檔案館的負責人,但寫作才是他真正的愛好,不過他發表歷史研究成果的速度太快,他的成果發表在期刊、報紙上,或是出版圖書,有時通過他喜歡的媒介公開,大多數讀者無法跟上他的步伐。每逢周日,他都會和我父親討論,檢驗自己的想法,對我父親來說,隨著他的律師執業范圍的擴大,歷史越來越成為他唯一的業余愛好。兄弟倆經常發生分歧,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對世界的看法完全不同,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在政治和哲學上的分歧加劇了他們這種相愛相殺的儀式。
周日下午是特魯約兄弟固定的“舉行儀式”的時間。歷史是他們既表達關愛又表達分歧的外殼——埃諾克夸大了他的波希米亞浪漫風格,而我父親則強調資產階級理性。他們評價那些亡故已久的海地人或是外國人,就好像在談論鄰居似的。這些人并不是家人,但他們知道這些人不為人知的細節,因而談論時保持了一定距離。
如果這些顯而易見的家族譜系無須懷疑,我可以把這種親密與距離、階級、種族和性別混合在一起的主張,作為我知識遺產的核心部分。但我自己也認識到,這些主張的意義可能不在于它們聲明了什么,而在于它們聲明的這一事實本身。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我無法逃避歷史的真實性,但我也認識到,任何地方的任何人,只要有足夠的懷疑,就能對歷史提出問題,而不必假裝這些問題本身就處于歷史之外。
早在我閱讀尼采的《不合時宜的沉思》之前,我就憑直覺感知到,人們可能會因背負過于厚重的歷史而承受痛苦,成為他們自己所創造的過去的馴服的人質。這一點,我們可以從處于杜瓦利埃恐怖統治時期的眾多海地家庭中了解到很多,只要我們敢于打開視野。然而,在我這樣一個人看來,從海地的視角看世界,光是說出人能夠或者應該逃離歷史這樣的話,就要么是愚蠢的,要么是騙人的。我發現很難去尊重那些真正相信后現代性的人,無論這種后現代性可能是什么,都使我們可以宣稱歷史是沒有根基的。我不知道這些人為什么會有這種信念,如果他們確實有的話。同樣,有人說我們已經走到了歷史的盡頭,有人說我們更接近于一個所有過去都將平等的未來,這些說法讓我懷疑那些人的動機。我意識到,在建議我們應該承認自己的立場,同時與之保持距離時,存在一種內在的張力,但我覺得這種張力既令人健康又令人愉快。我想,歸根結底,我可能是在主張親密和疏遠的雙重遺產。
我們假裝歷史與我們無關時,其實我們與歷史糾纏得極深,但如果我們不再假裝,我們可能會對自己在虛假的純真中所失去的東西有更深的理解。
祝你好運,哥倫布
對“事實”的命名,本身就是一種偽裝成無辜的權力敘事。有人愿意慶祝“卡斯蒂利亞人入侵巴哈馬群島”嗎?然而,這種說法更接近于1492年10月12日發生的事情,而不是“美洲的發現”。因此,為事實命名已經給讀者帶來了一種解讀,許多歷史爭議歸結為誰有權命名什么。將歐洲人對有人居住的土地的初次入侵稱為“發現”,是“歐洲中心論”的力量的一種嘗試,這種力量已經構成了對上述事件未來敘事的框架。與西方的接觸被視為不同文化歷史真實性的基礎。一旦被歐洲人發現,他者就最終進入了人類世界。
在20世紀90年代,世界各地相當多的觀察家、歷史學家和活動人士譴責了這個術語在哥倫布登陸巴哈馬群島五百周年慶典中所暗含的傲慢。一些人談到了哥倫布的大屠殺。有些人提議用“征服”而不是發現;另一些人則更喜歡用“遇見”,它突然變得非常流行——如果需要的話,這再一次證明了自由主義話語在前提和實踐之間的妥協能力。“遇見”一詞,使恐懼變甜蜜,磨平了爭議雙方的棱角。似乎每個人都能從中獲益。
但并不是每個人都被說服了。葡萄牙歷史學家、前教育部長維托里諾· 馬加海斯· 戈迪尼奧(Vitorino MagalhaesGodinho)重申,“發現”是形容15 世紀和16 世紀歐洲冒險的一個恰當的術語,他將之比作赫歇爾發現天王星和塞迪悅發現微生物。當然,問題是天王星并不知道自己在赫歇爾之前就存在,而塞迪悅也沒有帶著利劍和槍炮去追殺微生物們。
然而,這里的問題不僅僅是盲目的傲慢。術語體系在政治上和認識論上界定了一個領域。名字(命名)則建立了一個權力場。“發現”和類似的術語,確保了一個人僅僅通過提及事件,就進入了一個預先確定的詞匯領域,這一領域包含了各種陳詞濫調和可預測的分類,從而排除了對政治和學術利益的重新定義。歐洲成為“發生了什么”的中心。在這一過程中,無論其他民族發生了什么,都已經縮減成一個自然的事實:他們被發現了。就如同行星和微生物被發現一樣,早在未來的歷史學家和內閣部長們明確提及它們之前,它們就已經存在了。
出于這個原因,我更喜歡說哥倫布“偶然發現了巴哈馬群島”,或者“發現了安的列斯群島”,我更喜歡用“征服”而不是“ 發現”來描述他登陸后發生的事情。這樣的措辭很尷尬,可能會讓一些人感到驚訝。它們甚至可能惹惱一些讀者。但這種尷尬和整個問題可以被當作瑣碎的吹毛求疵而不予理會的事實都表明,要顛覆描述重要事實的語言并不容易。因為決定什么是瑣碎的——和惱人的——那種權力,也是決定“發生了什么”如何變成“據說發生了什么”的權力的一部分。
這里,權力再次進入了歷史真實性1 和歷史真實性2 之間的交界處。這些瑣碎的法則——因為它是法則,而不是論點——禁止從那些目睹它發生的人,或它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人的角度,來描述所發生的事情。它是檔案權力的一種形式。隨著權力的行使,“ 事實”變得清晰、干凈。
各種紀念活動進一步凈化了行動者們生活于其中的混亂歷史。它們促成了一個持續不斷的神話創造過程,使歷史具有更明確的形態:它們有助于創造、修改或認可那些被認為值得大規模慶祝的歷史事件所賦予的公共意義。作為將歷史包裝起來供公眾消費的儀式,各種紀念活動通過數字游戲創造了一個看似更真實、更簡單的過去。
數字在游戲的終點——消費端——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參加某個慶祝活動的人數越多,對眾多見證人的暗示就越強烈,對于這些見證人來說,這個被神話化的事件從其第一天起就意味著某種東西。1992 年,當數百萬人慶祝由各州、廣告商和旅行社舉辦的哥倫布登陸五百周年慶典時,他們的龐大規模加深了一種錯覺,即哥倫布同時代的人肯定知道,1492年10月12日確實是一個重大事件——他們怎么可能不知道呢?但正如我們所見,事實并非如此;很多與我們同時代的人,出于各種原因,也這么說過。但是,1992年的慶祝者們,很少能夠公開強調五百年前那個日子很普通,他們不需要承認權力在這一事件及其慶祝活動之間發揮的作用。
制造中的周年慶典
哥倫布并沒有被新生的西班牙視為最受歡迎的英雄,10月12日也不是他一生中特別的一天。可以肯定的是,在巴哈馬群島的登陸、美洲大陸被證實存在、加勒比地區被整合到歐洲的軌道中,以及與這些事件并行的帝國的重組,為世界強加了一個象征性的重新排序,而這又反過來促成了現在定義西方的神話——烏托邦、高貴的野蠻人、白人的負擔等。盡管如此,在歐洲和美洲,圍繞政治和經濟權力進行了多年的激烈斗爭,敘事才以承認發現是大事件和發現者是英雄的方式展開。實際上,查理五世(Charles V)和他對一個從突尼斯到利馬,從維也納到韋拉克魯斯的天主教帝國的自命不凡,需要一個活生生的英雄,這才使當時已經過世的哥倫布成為一個英雄。1552 年,弗朗西斯科· 洛佩斯· 德· 戈馬拉(Francisco Lopez de Gomara)向查理五世提出,歷史上最重要的事件——繼上帝創造世界和基督降臨之后——就是征服美洲。
即便在當時, 也沒有“公開” 的慶祝活動。當洛佩斯· 德· 戈馬拉寫下這些語句時,生活在美洲土地上的卡斯蒂利亞人已經在日益沉重的殖民官僚體制下,衡量了新世界夢想與他們日常生活的現實之間的差距。哥倫布的第一批崇拜者,充其量也就限于少數西班牙知識分子和官僚。此外,盡管在腓力二世統治時期,西班牙的藝術和風格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關注,但1588年無敵艦隊的覆滅,已經暗示了其他時代和重要事件的降臨。到17世紀初,法國、荷蘭和英國的冒險家們爭先恐后地征服美洲,和伊比利亞國家進行競爭。在菲利普執政后的兩個世紀里,北歐人從加勒比種植園和跨大西洋貿易的興起中獲益最多,他們往往會委托畫家繪制自己和家人的畫作,而不是書寫有關征服者的作品。與此同時,在歐洲的知識精英中,美洲的神秘面孔使哥倫布黯然失色。
因此,哥倫布第一次作為神話最突出地顯露出來,其實是在新大陸,在西班牙的前殖民地和美國。在啟蒙運動時期,美國是少數幾個現代公眾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受到封建歷史影響的國家之一。在那里,和在其他地方一樣,公共領域的憲法反映了權力的組織和民族國家的發展,但權力的構成方式與大多數歐洲國家不同。與歐洲相比,偏愛軍樂隊的美國市民們更公開地,也經常更成功地宣傳慶祝活動和節日。
坦慕尼協會(Tammany Society),或稱哥倫布團(ColumbianOrder),是一群紳士們于1789年在紐約成立的小宗派的排他組織,對公眾的關注、游行和奢華的宴會情有獨鐘。他們的慶祝活動包括華盛頓的誕辰和7月4日美國國慶日,還有巴士底日和其他他們認為值得承認的國際里程碑式日期。哥倫布的登陸出現在1790年出版的第一本日歷上。更重要的是,他們最奢華的慶典舉辦于1792年10月12日,這件事看似一場歷史的偶然(如確定日期的共同努力,籌劃資金的機會,以及政治上的機遇)。在那一天,成員們組織了一場令人難忘的宴會,并為哥倫布豎起了一座4米多高的紀念碑,他們承諾每年都要在哥倫布登陸紀念日那天舉辦慶典。他們沒有一直遵守諾言。盡管如此,他們的宴會在近一百年后仍被人們記住,那時新的一批朝拜者們為哥倫布日尋找一個北美的慣例。
與此同時,拉丁美洲一直保留著哥倫布的形象,但直到19世紀80年代末,人們對他的態度都很矛盾。一些國家為了爭搶哥倫布的遺產與歐洲進行了多次戰爭,無論是現實中的真刀實槍還是字面上的隱喻。兩個加勒比殖民地與西班牙爭奪久逝的哥倫布的遺體。從玻利瓦爾在大陸的武裝斗爭中崛起的獨立國家,在委內瑞拉和厄瓜多爾脫離大哥倫比亞之前和之后,都宣示了對哥倫布名字的權利。然而,盡管拉丁美洲拒絕西班牙的政治監護,卻并不意味著拒絕西班牙化,但早期的獨立意識形態以及后來西班牙對古巴的十年戰爭(1868—1878)阻礙了哥倫布完全位列南美英雄們的萬神殿。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關于歷史是如何誕生的現代經典著作。
如果福柯、霍華德·津恩一起寫了本書,可能就是這本《沉默的過去》了。
要是航海家哥倫布還活著,他可能會對當今舉辦的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慶祝活動笑掉大牙。而林肯恐怕也不能完全承認他是一個純粹的奴隸制度的反對者。這是一段盤根錯節的歷史誕生的過程。
一直以來我們堅信不疑的歷史,到底是人類曾經實實在在走過的路,還是杜撰出來的故事?歷史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各方力量又是如何在歷史的制作和記錄中運作的?如果歷史只不過是獲勝者講述的故事,他們是如何贏得勝利的呢?為什么贏家們講述的故事卻不盡相同?我們該如何識別被共識掩蓋的相互沖突的歷史?
作者的觀點遠遠超越了“歷史由勝利者書寫”的陳詞濫調。作者通過講述海地革命的故事,以及不同國家舉辦哥倫布登陸紀念慶典的區別,發現了沉默進入歷史的四個關鍵時刻。作者的分析揭示了歷史誕生過程中各方力量的糾纏,認為這種糾纏不僅適用于檔案館,還支配著歷史被驗證、被批準并被組織進知識領域的過程和實踐。他指出,沉默是歷史固有的,因為任何一個事件進入歷史時,都會丟失其某些組成部分。歷史不僅意味著社會歷史過程,也意味著我們對這一過程的認識,但是這兩種意義之間的界限往往相當不穩定。他區別了歷史、記憶和小說,提出了歷史的存儲模型,認為這個模型既非固定不變,也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更改的,而且,如果模型是完整的,那么歷史就不會形成。
通過對歷史的犀利審問,作者優雅的文筆和敏捷的思維讓歷史中沉默的過去開口說話。只有當人們開始認真審視歷史究竟是什么時,才可能將歷史與未來掌握在自己手中。
【作者簡介】
米歇爾-羅爾夫·特魯約(Michel-Rolph Trouillot,1949—2012),已故海地裔美國人類學家,芝加哥大學人類學和社會科學教授。特魯約一生波折,經歷傳奇。他出身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中學教師和律師,母親是法官,叔叔是海地國家檔案館的館長和歷史學家。特魯約在從事學術研究之前是詞曲作家,后受到迫害而流亡,逃到美國,住在地下室,靠開出租車為生。1978年在紐約城市大學布魯克林學院獲得歷史和文化學士學位,而后進入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攻讀人類學,并獲得博士學位。從此,特魯約開始了人類學的研究生涯。
特魯約曾任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克里格-艾森豪威爾(Krieger-Eisenhower)杰出人類學教授和全球文化與歷史研究所所長,跨文化研究者,曾獲古根海姆人文科學獎。1998年進入芝加哥大學,任人類學和社會科學教授。他勇于打破學科間的界限,綜合不同的思想譜系,通過對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研究中關于概念和數據的二分法進行歷史化和語境化。他的研究影響了人類學、社會學和歷史學等諸多領域的學者,被認為是“學術界頗具原創性、學科性、創新性和深思熟慮的聲音之一,因為他的理論框架擴展了加勒比研究中的社會科學知識”。2011年,加勒比哲學協會授予他弗朗茨·法農(Frantz Fanon)終身成就獎,“以表彰他在人文科學,特別是人類學和歷史學方面的創造性”。著有《全球轉型:人類學與現代世界》(Global Transformations: Anthropology and the Modern World,2004)、《農民與資本:世界經濟中的多米尼克》(Peasants and Capital: Dominica in the World Economy,1988)等。《沉默的過去》是他的代表作品。
【譯者簡介】
武強,新疆大學歷史學院(歷代西北邊疆治理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歷史地理學,現已出版各類學術專著、古籍整理著作等多部。
【目錄】
前言
致謝
自序
第一章故事中的力量
第二章Sans Souci 的三副面孔——海地革命的榮耀與沉默
第三章一段難以設想的歷史——被忽視的海地革命
第四章祝你好運,哥倫布
第五章過去中的在場
后記
索引
譯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