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歷史到底有什么用?”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會想起唐太宗李世民那句“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簡單說,歷史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給今人以經驗教訓。對于國人來說,最能彰顯這一功能的無疑是“史學界二司馬”:司馬遷的《史記》、司馬光的《資治通鑒》。
然而,黑格爾卻說:“人類從歷史中吸取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不會從歷史中吸取教訓”。為何東西方對歷史的功能和認識有如此大的偏差呢?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
不同的史學家由于視野和角度的差異,所得出的歷史教訓,其穿透力有著天壤之別。
絕大多數史學家終其一生,只專注于狹小的專業領域,成為作碎片化史學的專家。只有極少數絕世天才,才敢于站在人類思想的高處,俯瞰文明的歷史。他們的信條是:只有天才和蠢貨,才敢無所不談。
因此那些俯瞰人類文明的世界歷史天才,顯得尤為可貴。1885年誕生于美國的威爾·杜蘭特,就是其中一員。
杜蘭特是普利策獎及自由勛章的獲得者,美國思想史上的巨人,最杰出的哲學家和歷史學家之一。他早年投入美國哲學家約翰·杜威門下,卻完全超越杜威的實用主義,成為文明觀念的捍衛者。
季羨林評價他,“冒著專門史家的各種批評,一往無前的沖進了人類文明的致命深處。”在他的巔峰著作——厚達15卷的宏篇巨著《文明的故事》中,杜蘭特就為我們留下了值得借鑒的五個歷史教訓:
▌教訓一:
重農抑商可能會抑制文明的發展
人類文明有兩大傳統,雅典傳統和斯巴達傳統。前者代表了商業文明,后者代表了農業文明。
公元前480年,希臘聯軍在溫泉關戰役中擊敗波斯帝國,預示著年輕的歐洲擊敗古老的東方。自此,雅典海軍變成了商業船隊,自由城邦變成了繁華的商業中心。
與此截然相對的是,斯巴達解散了陸軍,回到了封閉的農業社會。而以當時中國為首的東方世界,則承襲了“重農抑商”的傳統,歷經千年乃至更長的時間都沒有放棄對商業的鄙視,居于四民之末的商人隨時都能成為強權的犧牲品。
斯巴達和雅典,雖然都消失在了歷史長河里,但雅典的后繼者卻遠超斯巴達。18世紀英國詩人雪萊甚至說:“我們(西方人)都是希臘人,我們的法律、文學、宗教、藝術,皆根植于希臘。”
他口中的希臘其實就是雅典。
而長期處于農業文明的中國,雖然三千年歷史沒有斷絕,但其特質面對現代工商業文明依然相形見絀,特別是1840年以來的中國,這種差距越發明顯。可以說當下國人諸多痛苦,無不因為我們仍處于這種農業文明向商業文明轉型期的陣痛。
▌教訓二:
文明不是被設計出來的
而是自然生長出來的
文明的制度是如何誕生的?有兩種思想試圖探索源頭。
一種是基于集體主義的烏托邦設計,認為文明是由學者和政治家設計出來。如柏拉圖、馬克思的“理想國”。
另一種是基于個人主義的演化論,認為文明從商業傳統、自由市場的積累、演化中而來。也就是老子、哈耶克等推崇的自發秩序。
杜蘭特并不喜歡理想國,認為“理想國是一成不變的社會,是僵化、厭惡創新的遺老世界”。他相信,文明的火種源自自由的思想市場,良善的法律來自習俗和利益的沖突,而思辨則源于人類個體的交流、合作與競爭。
因而,他主張:只有在全面開放的商業中,思想才會碰撞出火花。
然而遺憾的是,當近代中國開始開眼看世界時,卻恰恰處于民族主義、烏托邦主義橫行世界的時代,我們看到了更多的“柏拉圖”,卻沒看到多少“哈耶克”的價值。
當下,“熱愛正義卻不愛一個個具體的人”的聲音充斥網絡,甚至被某些專家上升到民族主義、國家主義的高度。文明是自由土壤結出的果子,所有帶有某種“強權意志”的思潮,都是對自由與文明的遏制。
▌教訓三:
歷史上的所有烏托邦
都會以慘烈的失敗告終
烏托邦主義通常向人們許諾最美好的未來:全能的政府、充分的福利、平等的社會……后世的人們常常相信,烏托邦主義是特定時代的產物,是“資本主義缺陷所導致的必然結果”。
然而杜蘭特卻以雄辯的史實證明:烏托邦的沖動,一直深埋于古往今來的人性之中,因此它會永遠伴隨著人類社會。
從柏拉圖的“理想國”到康帕內拉的“太陽城”,再到奧威爾的“1984”、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每一個號稱“人間天國”的理想之城,都有著極權統治的影子,給城內的平民大眾帶來的也只有匱乏、混亂、腐敗和大屠殺。而歷史上的德意志第三帝國、蘇維埃主義,其真實歷史更是恐怖。
▌教訓四:
“我們的歷史被三大陰影蒙蔽”
在杜蘭特看來,我們的認識被三大陰影蒙蔽:
一是互相矛盾的歷史證據;
二是歷史學家普遍缺乏思想高度,帶來了種種偏見;
三是愛國心帶來了民族和宗教的曲解。
他說,“大部分歷史是猜的,剩下的都是偏見”。歷史學首先是無窮無盡的史料學,所以傅斯年才會說:“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面對浩瀚的史料如何選擇,如何用像布羅代爾那樣綜觀歷史的新史觀處理史料,如何避免以今觀古的錯誤歷史認知,這既考驗歷史學者的道德,也考研歷史學者的高超技藝。
也正因此,他決心將歷史重新寫一遍,以嚴謹的歷史結論,思想家的視野,世界公民的身份,糾正人類的歷史記憶,建立有普世色彩的歷史觀。這一筆下去,就花了半個世紀。
這套經歷三次遷移,一次大洪水,才最終被寫出來的巨著——威爾 · 杜蘭特夫婦合著《文明的故事》,是對“最偉大的思想者的立傳”,是對“他們智慧遺產與生命印記”的偉大解讀。
足足1500萬字,既是哲學視角下的人類大歷史,也是一部部精彩的故事、優美的散文集,以及裝幀和圖片異常精美的藝術品。從書中任何一頁開始讀起,都會遭遇文明的光輝。作為“毫無顧忌的英雄崇拜者”,杜蘭特不屑于糾纏瑣屑的細節,而是致力于“為最偉大的思想者立傳,解讀他們的智慧遺產和生命印跡”。
▌教訓五:
不要讓歷史的教訓變得毫無教訓
這套書結尾章節,杜蘭特更是濃縮了11卷《文明的故事》的精華,通過提綱挈領的線條,勾勒出歷史與人類生活各方面的關系,詳細說明了地理條件、經濟狀況、種族優劣、人類本性、宗教活動、社會主義、政府、戰爭、道德、盛衰定律、生物進化等在歷史中所扮演的角色,并總結出歷史留給人們的巨大精神遺產,他將其命名為《歷史的教訓》:
●人類歷史只是宇宙中的一瞬間,歷史的第一個教訓就是要學會謙遜。
●生物學給歷史的教訓:第一個就是“生命即是競爭”,第二個是“生命即是選擇”,第三個是“生命必須繁衍”。
●歷史自身的一個教訓就是,宗教具有多次生命,有復活的傳統。
這種通過格言、定律式的語言,高度概括呈現出來的許多教訓,都是歷史經驗的總結,隱含鑒古知今的寓意。黑格爾說:“人類從歷史中吸取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不會從歷史中吸取教訓”。很顯然,杜蘭特不希望如此,因此才有了這套浩浩蕩蕩的巨著《文明的故事》與凝縮了人類歷史精華的總結篇章《歷史的教訓》。
為此,先知書店誠摯推薦,杜蘭特《文明的故事》(11卷15冊全)。這是一套揭示人類文明遺產的曠世巨作,打破國別、學科等界限,以文明及時代特征為單元,敘說全部人類歷史,上起“文明的建立”,下迄“歷史的教訓”。
它幾乎涵蓋每一時代,每一國家,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宗教、文化、哲學、歷史、教育、藝術、音樂、科技等領域。創例發凡,卓見絕識,堪稱文明史研究的集大成者。概括說來,它有四大特點:
●它是一部個人專著,與眾手編纂有別;
●它是一部“文明大典”,與一般的史書有別;
●它是一部頗具“史識”的歷史哲學著作,與“流水賬”式的史書有別;
●它是一部流暢優美的“故事”總集,與純粹學術的呆板文風有別。
《文明的故事》是杜蘭特一生的歷史思考與總結,我們區區千字推薦小文,恐怕尚未體現其價值的萬分之一;作為一部1500萬字浩瀚文明史,也許我們很難完整閱盡這部鴻篇巨制,但完全可以做到每天都從書架抽出一本,讀上一陣,所謂“得一寸有一寸的歡喜”、“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來源:千字文華,作者:先知書店。僅供學習交流,圖文如有侵權,請來函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