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部讓許多人淚流滿面的書
俞敏洪說,他看這本書時,常常忍不住痛哭流涕。
本書出版之后,作者收到數百封來信,其中幾位已90多歲。他們老淚縱橫談當年事,那雖是一個令人悲傷的時代,也是一個令人懷念的有骨氣時代。
它就是在臺灣出版后好評如潮,三聯書店引進后,又在大陸讀者中引起巨大反響的《巨流河》。
對大陸讀者來說,《巨流河》是一種極為少有的閱讀體驗,因為大陸少有人這樣講歷史。
表面上,它是一本個人回憶錄。實際上,它還包含兩個更大的主題:中國近代史上的國破山河在,二戰后臺灣的經濟起飛。
它以親歷者角度,從東北的遼河開始,在日軍炮火中輾轉大半個中國。又在國共內戰硝煙中,從大陸漂流到臺灣的啞口灣。記述了縱貫百年、橫跨兩岸的歷史變遷,和埋藏其中的國人苦難、悲傷,及風骨。
▲在武漢大學念書時的邦媛
● 這是一部遲來了60年的書
作者齊邦媛,邦媛者,國士也。齊邦媛女士是臺灣文學和教育界最受敬重的一位前輩,弟子多稱其為“齊先生”。
1947年,齊先生到臺灣,買的是來回雙程票,未料就此定居超過60年。
60多年來,齊先生念念不忘當年事:唱著《松花江上》的東北流亡子弟、二十九軍浴血守華北、保衛武漢時的民心覺醒……那個讓齊先生引以為榮,真正存在過的,最有骨氣的中國。
60多年后,齊先生在80歲高齡開始動筆,歷時4年寫出了回憶錄《巨流河》。齊先生一些個人的豐沛感受,正好填補了很多大陸作品的空白,和一個教科書上看不到的時代:紈绔子弟張學良、艱難抗日、飛虎隊、美國及時宣戰、臺灣戰后經濟建設和政治治理……
《巨流河》有很多珍貴歷史圖片
很多回憶,都和教科書建立的認知不一樣。很多問題,似乎都可在這里找到答案:1949年之前;1949年之后;臺灣大陸一脈相承,卻又格局迥異;臺灣繼承了民國之風,并延續了民國文化……
臺灣中研院院士王德威在后記中寫道:這本書“如此悲傷,如此愉悅,如此獨特。”
點評十分中肯到位。《巨流河》平裝本在豆瓣獲高評9.1分,已斷貨多年。這次的精裝本由三聯再版,其中過程殊為不易;兩周前曾賣斷貨,先知書店又緊急組織了一百多,剛剛上線。
戰爭年代生活的殘酷和絕望,血腥與瘋狂,憤怒與傷心,被齊邦媛老人用時間蒸餾、升華,用文學的刻刀琢璞成玉,點石成金。實在是不可多得。
(本文選自聞到不分朝夕公眾號的文章,轉載僅供學習交流,圖文如有侵權,請來函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