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
——以日本近代教育為例
陳 文
“立德樹人”是我們教育的目標,到底要立怎樣的“德”樹什么樣的“人”呢?很多教育人其實并不清楚。近讀馬國川先生的《國家的啟蒙——日本帝國崛起之源》一書,作為一個教育老兵,我有所感悟。書中提到,日本明治維新后,國力迅速增強。但改革派和保守派的博弈從“維新”開始之日就未消停過。正當改革派一心想“脫亞入歐”,讓國家走向現代文明之時,保守派從教育入手,挾天皇以壓四方。1878年,日本皇宮發出詔敕《教育大旨》。
這份《教育大旨》嚴厲指責維新以來的文明開化政策,稱它“追逐文明開化之末端,破壞品行,傷害風化者不少”,將來有可能達到“不知君臣父子之大義的地步”。提出應該以儒教的道德倫理原則糾正流弊,要求今后的“道德之學”應以仁義忠孝之道為主。
以伊藤博文為首的改革派斥責為天皇起草《教育大旨》的宮中侍講(官銜)元田永孚。伊藤博文稱這種主張是開歷史的倒車,實行這種主張將導致政治上的混亂。圍繞《教育大旨》,改革派和保守派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可惜當時日本保守主義思潮正在興起,大多數人支持元田永孚。
這場爭論的核心其實就是教育到底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改革派主張培養具有獨立人格的現代公民,而保守派堅持要培養盲目愚忠的臣民。而要公民還是要臣民,這是一個影響國家未來道路的關鍵選擇。后來的事實證明,由于保守派獲勝,日本大力推行臣民教育,培養忠君愛國的臣民。最終它走上侵略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各國的道路,并最終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教育充當了極端國家主義和法西斯軍國主義教鞭的不光彩角色。在這種教育下培養出來的無數盲目愚忠的臣民,比很多政治家還狂熱,是他們和戰爭罪犯一起把日本推向了戰爭的深淵。
1945年日本戰敗后,駐日盟軍司令部宣布《教育大旨》等一系列法規無效,從此現代公民教育才成為日本德育教育的主題。而此時,日本和世界都已經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教育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前途和命運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警示語:一個國家的未來就在現在的中小學課堂上。一百多年前日本的教育是當今世界各國的殷鑒!
(本文來源微信公眾號:布衣村言,作者:陳文。轉載僅供學習交流,圖文如有侵權,請來函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