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羅馬帝國到古代中國,君主制一直是古代世界盛行的政體類型。古希臘的民主制曾經曇花一現,但一則囿于技術限制難以規模化,二則深受民意沖動之害,最終不但銷聲匿跡,還讓民主背負罵名兩千多年;稍晚,羅馬共和國取得了更高成就,但無法克服軍事擴張帶來的問題和危機,最終被羅馬帝國取代。此后兩千年,除了威尼斯共和國這樣的小型例外,絕大部分前現代國家都采用了君主制,只是集權程度不同而已。
那么,為什么君主制在最近兩三百年迅速衰落,逐漸被更現代的政體取代?為什么政治現代化進程起源于英國?
包剛升的《抵達:一部政治演化史?在學術界主流觀點的基礎上,分析和回答了上述問題。整體來說,《抵達》可讀性強,分析中肯、事例充足,而其中涉及上述問題的部分尤為精彩。
01
—
政治制度是力量博弈的結果
《抵達》的分析論證是基于這樣一個合理的假定:
“個體暴力潛能與群體組織動員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不同政治行為者的相對實力,進而決定著一個政治共同體的政治權力分配與政體類型?!?span style="line-height:1.5;">
也就是說,政治權力和權益歸根結底是人們主動爭取來的,是力量博弈的結果,而不是他人的善意分享。以民主的興起為例,《抵達》將其歸因于平民相對實力的上升,特別是因為工業革命后的工廠興起和城市化有助于民眾的大規模組織動員。無論君主或貴族都不會愿意主動向民眾分享權力,所以權力天平向民眾傾斜的唯一原因就是其自身實力的上升。
當然,人們受不了無休止的暴力沖突,所以在每次力量博弈完成后,會通過建立規則、塑造觀念來確認和鞏固成果。這就是《抵達》中總結的“實力結構-規則制度-觀念體系”機制。
盡管隨著文明的進步,規則和觀念的重要性不斷上升,訴諸暴力的情況逐漸減少,但我們不應忘記,如果追根溯源,政治制度仍然是力量博弈的結果,相對實力的強弱仍然是一切政治問題的基石。
02
—
從封建主義到立憲主義
《抵達》認為,封建主義是古代君主制向近現代政治轉型的一個重要過渡環節。
首先需要說明,這里討論的是歐洲中世紀的封建主義,既不是馬克思定義的封建主義,也區別于中國先秦時期的分封制。
歐洲中世紀封建主義的特點是,領主與附庸之間不是統治關系,而是契約關系,雙方通過簽訂契約來明確各自的權利和義務。處于封建制度頂端的君主,也需要像其他領主一樣遵守契約和慣例、履行義務,而不能為所欲為?!兜诌_》將其總結為“凡封建,必不專制;凡專制,必不封建”。
當然,君主不可能滿足于這種狀況,封建制度只是他們迫不得已的妥協。持續不斷的蠻族入侵和西羅馬帝國的崩潰導致原先的中央集權體制瓦解,統治者軍事實力不足,難以在短時間內建立新的中央集權體制,只好接受封建制度。
一旦時機成熟,君主會試圖打破封建制度,構建中央集權體制;另一方面,貴族為了維護自身利益,會抵制君權的擴張。
由此開始了君主與貴族之間漫長的力量博弈,政治制度也隨之分化:如果君主不敵貴族,君權通常會受到約束,例如英國的“失地王”約翰在戰事不利的情況下被迫簽署《大憲章》,其演化方向是立憲君主制;如果君主戰勝貴族,君權通常會擴張,例如法國在“太陽王”路易十四統治期間極大加強了中央集權,其演化方向是絕對君主制。
那么,為什么英國從封建主義走向了立憲主義,而歐陸上的封建國家大都向絕對君主制發展?其原因在于地理差異。
03
—
立憲主義與地理
如果刨根問底,大部分事情最終都可以追溯到地理因素上,政治制度也不例外。
英國無疑是一個幸運的國家。由于四面環海,英國人得以專注發展海軍,御敵于國門之外。相比之下,荷蘭人曾經擁有更強大的海軍,但來自陸上的侵略迫使他們分心,最終將海上霸權拱手讓給英國。
既然海軍足以抵御外敵,英國就不必保有大規模的常備陸軍。正如漢密爾頓在《聯邦黨人文集》中所說,英國政府既沒必要組建、公眾輿論也不會容忍大規模的國內部隊。
從愷撒到路易十四,君主專制的興盛一直離不開強大的陸軍。陸軍薄弱的英國君主在與貴族的軍事博弈中難以占據上風,所以英國的政治制度容易向約束君權的立憲君主制發展。
而法國、普魯士等歐陸大國有較多陸上鄰國,領土沖突頻繁、遭受入侵的風險高,為了在高強度的軍事競爭中生存,必須強化中央集權,建立強大的常備軍。陸軍一旦壯大就能用來奴役人民,所以這些國家容易走向絕對君主制。
《抵達》中特別列舉了波蘭的反例:波蘭—立陶宛聯邦原本是16世紀后期到18世紀后期的東歐大國,其面積在歐洲僅次于俄羅斯。與英國類似,波蘭—立陶宛聯邦對君權約束程度較高,是一個“貴族共和國”,君主由選舉產生,法律由貴族議會制定。當然,出于對君主專制的戒備,波蘭貴族嚴格限制常備軍的規模,導致其軍事力量薄弱。其結果是,到了18世紀后期,波蘭就在普魯士、俄羅斯和奧匈帝國的瓜分中滅亡了。波蘭的例子足以說明,中央集權程度不高的國家在歐陸強大的軍事壓力下難以生存。
地理差異能夠解釋英國政治制度的不同演化路徑,但為什么英國的演化方向后來成為了世界上的主流趨勢?答案在于工業革命。
04
—
立憲主義與工業革命
為什么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原因不少,例如英國獲得了多次大戰的勝利,而本土未遭受戰爭的蹂躪;憑借海上霸權獲得了提供原料且需要工業品的殖民地;軍隊、艦隊和日益增長的人口為工業品提供了不斷擴大的市場;由廣袤商業的利潤所積累的資本正在尋求新的投資方向,等等。
但《抵達》認為,其中一條關鍵原因是英國的立憲主義政體提供了明確的產權保護機制,從而促進了工業革命和可持續的經濟增長。相比之下,法國和西班牙由于其絕對君權而無法提供有效的產權保護,君主時常扮演產權制度破壞者的角色,抑制了工業發展。
立憲主義促進了工業革命,反過來,工業革命又鞏固了立憲主義。工業革命為英國帶來了經濟與技術上的巨大優勢,不僅鞏固了立憲主義在英國的地位,而且使其成為西方國家效仿的榜樣,進而在全球范圍內獲得了極大影響力。
05
—
小結
總之,政治現代化之所以起源于英國,隨后發展到美國和西歐,進而成為世界主流,首先是因為西羅馬帝國崩潰后產生的封建主義為反抗專制提供了土壤,其次是因為英國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促成了從封建主義到立憲主義的轉型,最后是因為立憲主義促進了工業革命并因而得到鞏固。
以上大體就是《抵達》對開篇問題的回答,筆者在其基礎上做了簡化和少量補充。
(本文選自微信公眾號:倪琛聊歷史,作者:倪琛。轉載僅供學習交流,圖文如有侵權,請來函刪除。)